劉建偉
作為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內容,信息技術課卻在許多農村中小學遭到“冷遇”。農村小學特別是在村小此課程形同虛設、專職老師匱乏、設備閑置嚴重。就是在鄉鎮小學,由于不是考試科目,外加上各班級都已安裝了白板,各學生家中多數也都有電腦,信息技術課上起來不再那么新鮮,學生抱著能在此課上接觸一下網絡或是打上幾分鐘游戲心中才會有幾分愉悅。如何讓農村小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綻放笑臉,并能適應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的節奏呢?
一、編制適合本地學情的信息技術校本教材
目前多數學校現在使用的都是省編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并且已近有十年沒有更新了,學生手中沒有教材,教師也只能用以前的舊教材。統一的信息技術教材確實為信息技術教研、學生水平發展和交流等帶來了方便,但統一而籠統的教材卻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發展,對于農村學生來講,又有許多內容不適合。所以編制適合學情的信息技術校本教材便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途徑。借助同一地區其他學校的經驗,設置編寫綱要與計劃,編寫組成員達成統一的思想,編制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上下冊的信息技術教材之后,老師手中有了參考,實驗一年度之后再次進行修改才可以定稿。例如在設計教材時,應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聯系,盡量考慮和其他學科以及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整合。比如學習網絡搜索時,可以結合語文教學進行,將語文課中的一些難點或者擴展知識通過網絡呈現出來,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在網上寫作文,通過網絡投稿,以及評價同學的作文等。當然這需要編寫教材的老師認真研究小學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科特點,找到信息技術和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點。按照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的要求開通信息技術課,教師也可以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將國內最先進的教育引入農村,讓原來死板的黑板活起來,生動有趣起來,教學效果也會好很多。
二、教師要平等對待課堂上的任何一名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學生只有體會到這種感情,才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進而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使學生成人和成才。因此,充分考慮了學生來自農村的這一實際,利用各種方式,打消學生的畏懼感,并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對于有些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我還不厭其煩的手把手地教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沒有放棄他們,不管他們,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計算機的自信心。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們要為了教師的那份責任,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堅持到底,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記得有一年新學期開始我繼續擔任五年級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任務,那是五年四班新學期的第一節信息技術課,我按照以往的方式讓學生進入微機室(按照上學期的位置坐好,開機等待上課)。突然我發現某學生坐在微機旁邊一動不動地坐著,“你為什么不操作練習,我剛講完,你上課認真聽了嗎?”只看他表情非常的緊張,滿頭是汗,低著頭不敢看著我,一句話也沒說。正當我要繼續發火的時候,學習委員站起來說:“老師,他是新轉學過來的,他沒上過微機課。”當時我的心理有一種說不出的內疚和慚愧,我錯怪了一名學生,感覺自己丟失了對孩子的那份責任。
三、教師要學會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生如何使用網絡搜索引擎,并通過搜索引擎進行資料查找與保存。在教學過程中,我一共有五個班的教學任務。第一節是三年一班。在給一班上課的過程中我采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法。也是就說,我叫同學們打開某個網站,找到搜索引擎,講解分類目錄搜索,我講一步學生操作一步。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每個問題我都去給每個同學解釋。一節課講下來把自己弄得很累,但一堂課下來效果并不是很好,到課后只有十多名同學成功地在Internet上查到自己想要的素材,并保存下來。第三、四、五、六節課的教學分別是三年二、三、四、五班的教學任務。同樣也是教學生如何使用網絡搜索引擎,并通過搜索引擎進行資料查找與保存。在教學過程中,因為上節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我想到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所以在給這四個班上課的一開始我就提出采用完成任務方式來教學,學生就非常積極的自己開始上機操作。不斷地有學生查到新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效果非常好。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爭一課一得,讓學生收獲頗豐,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