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實現小學語文新課程培養目標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向語文教師提出了審美教育的要求,其中特別指出: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那么,美是什么?美是和諧,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語文教師是美的使者,應從審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處理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使學生從教學中獲得深切的美感體驗,由知學進入樂學的欲罷不能之境。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有許多文章都向我們展示出大自然中各種不同風格的美。那么,教師應怎樣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自然美,讓學生們在學習實踐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呢?我們要善于從各方面、各角度挖掘美的因素,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審美知識,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展示媒體、入情誦讀、品詞析句等方法進行審美教育。
一、展示媒體,感受形象美
普列漢諾夫說:“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自然景物以其造型和姿態的和諧形成的形態美以及各種顏色的和諧形成的色彩美,最具直觀性和具體可感性,最易于引起學生的美感。在引導學生對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藝術境界進行感受、體驗、領悟、理解、玩味,從而得到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的過程,也就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過程。
借助現代媒體,我們可將審美客體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領略絢麗多姿的自然美。例如:教學《小露珠》一課時,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這樣的一組課件:夜幕漸漸降臨,在萬籟俱寂的氛圍中,小露珠神秘地出現了。它不斷地長大,到黎明的時候,已有黃豆粒那么大了。可愛的小露珠受到了小動物們和植物的喜愛。當太陽公公欣然露出笑臉的時候,大地恢復了生機和活力,天地間一片欣欣向榮。所有的植物在小露珠反射的霞光的映襯下都變得格外精神。“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還有數不盡的鮮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閃閃發光的珠寶。” 如詩如畫的秀麗景致鋪展在學生面前,撥動著學生審美的心弦,引起審美主體愉悅的感受。
通過媒體展示,我們的語文教學融進了美的因素,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會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也會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二、入情誦讀,體驗情感美
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夠展現藝術的境界,是使學生直覺到美的方法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感,從變化躍動的節律感中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節奏又叫節拍,它是由音節的組合、語句的停頓決定的。掌握好語言的節奏與韻律所顯示出來的那種抑揚頓挫的語調,輕重緩急的語速,字里行間的回環往復,可以體現出一種和諧的音樂美。
《鼎湖山聽泉》中有這么一個片段:“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于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這里用“像……一樣”,把泉聲分別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的聲音,讓我們對泉聲有了真切的感受。四個比喻句的句式基本相同,又構成一個排比句。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樣的,是_______的聲音。”形象地表現出泉聲的千變萬化。美的感受孕育出了美的語言,美的語言寫盡了泉聲的美,讀這些句子就像在欣賞一首美妙的樂曲。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感受四個句子在結構、修辭上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抓住“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這些詞語 ,點撥、啟迪學生把握輕快、凝重、低沉、高昂、舒緩、緊張的節奏,把學生引入一個千姿百態的意境。通過富有節奏的朗讀,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獲得情感的熏陶,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鼎湖山泉水的美。
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強調通過音聲節奏之美的感覺,深入課文深層意蘊的情感思想,達到與作者心靈相感通,即神相通,氣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審美境界。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情境氛圍中,此情此景撥動了學生的美感的琴弦,引起了情感共鳴。這樣,學生的審美心扉就會洞然開啟,進而把課文中的此情彼景轉化為我情我景,從而更深入地領悟文章構筑的藝術真諦。
三、品詞析句,賞析語言美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美,演繹美,關鍵的一點就是對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讓學生從字里行間去理解、感悟,品味作品中的語言色彩和審美意境,讓學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暢的審美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充溢著美妙的樂音。有時候,這樂音是輕緩溫柔的,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聽起來是那樣的舒心。有時候,這樂音卻是高亢激越的,如《黃果樹瀑布》一文中描寫黃果樹瀑布奔流而下的景象:“最后像潮水般涌過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就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高達數百米。”“瀑布從巖壁上直瀉而下,如雷聲轟鳴,山回谷應。”真是動人心魄,令人鼓舞。在教學中,必須透過課文優美語言的本身,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品味、揣摩、感悟語言美,激發他們對自然景物的絢麗多彩而感到喜悅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對教材中自然美的欣賞才能不僅見其形,而且會得其神,從而讓教材語言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教材中有很多描寫自然美的課文。有描繪自然美景的,有描寫建筑物的,體現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生動體現。更有我國的瑰寶——經典詩詞,詩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這些詩詞不僅能使學生欣賞到韻律和諧的美文佳句,還能從中領悟到自然景觀的無窮魅力。如《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共46個字,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純樸的勞動生活風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家生活畫面。在品讀上片時,要重點抓住“茅檐”“溪上”“青草”等詞,在朗讀時頭腦中要浮現出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抓住“醉”字,聯想老爺爺和老奶奶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一起分享他們的溫馨而愜意的生活。在下片的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品讀對“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占全詩四分之一篇幅,從“喜”字中感受到對調皮的小兒子并非討厭,而是喜歡;從“臥”字中去感受小兒子的天真爛漫,調皮可愛,這個“臥”字用得極妙,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饒有情趣。
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教材中所描繪的自然美進行鑒賞時,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態,還應包括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畢竟教材中關于美的描繪也包含了作者審美的凝聚。在品詞析句時,還應借助朗讀、想象來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審美教育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情感、動力系統,學生在語文審美教育中既可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發展語文能力,又可形成對美的感受力,發展理解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文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創造在教材中生動的再現,尤其是在賞讀狀物、寫景的文章時,要懂得用美學原則來培養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從文本中真正領略到動人心魄的自然美,從而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享受,陶冶美的情操。因此,語文教師在按照教學規律組織教學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按照美學規律將審美意識滲透其中,指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