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萍
偉大的教育家杜威開創的“做中學”既是一種教學思想又是一種教學方法,其理念在于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探究學習,獲得發展。受其啟發,我在數學教學中實踐摸索出“學、問、做”合一的教學策略,“學、問、做”是一種“做中學”理念,是一種“生本”理念,以“先期自學——中期問學——后期研學”為一個完整有效的教學周期,整個教學環節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以問為主導,以作為紐帶。學生通過先期自主獨立預學,在自學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中期開展集體問學,小組合作共學后全班互動交流,發揮集體智慧共同研討預學中的疑問,在經過充分問學答疑后,全體做學,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充分應用中鞏固所學,提高能力,發展思維,培養數學思想。以上三個環節看似分割的,實則互相交叉融合的,其中學、問、做都貫穿始終,滲透于每個環節,學生在做中學,做中問,在學中問,學中做,學是整個教學的靈魂,所有一切活動的開展都基于學、為了學。現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認識幾分之一》為例談談如何體現“做中學”理念,實施“學、問、做”教學策略。
一、先期自學—— 獨立預學
疑是知之始,為了引發學生疑問,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我在第一個環節讓學生先行預學,開展自學,在自我預習中初步接觸感悟新知,獲得發現。該環節我以創設情境激活需要為目標,引導學生利用預學單有目的、有重點的獨立預學,在預學中自問,以便在課堂研學階段有話題,有想法,帶著疑問和思考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幾分之一》時,在本課教學伊始,我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偷得一些仙桃帶回花果山,將仙桃分給小猴們分享,一盤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這個有意思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故事中的數學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有一個男生問:“老師,這盤桃子一共有幾個?”學生感覺到缺少條件,好像不知道桃子的個數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疑問表明了他們的思維被激活,有了學習研究的需要,已經進入探究狀態,在積極進行數學的思考。我并沒有馬上回答他們的提問,避而不談剛才故事中的問題,而是給每位學生出示了一份預學單,讓他們自行進行預學,我對他們說:“我們一定得知道桃子的個數嗎?想要弄明白剛才故事中的問題請你們先自我預習,完成預學單中的內容?!蔽以O計了如下預學單:1.將下列物體平均分一分: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把一盒餅平均分成兩份,把一盒雞蛋平均分成四份;把一盤梨平均分成六份;2.用分數表示圖中涂色部分(圖略);3.在圖中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相應的分數,說說為什么這樣分,為什么這樣涂(圖略)?這份預學單幫助學生完成了先期的自主探索,這樣讓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在預學中實現自我對話,幫助學生自我分析:哪些問題我能自己解決了,還存在哪些疑惑?這樣使學生在充分的預學過程中有所準備,有所收獲,可以帶著更多的問題和思想進入課堂,做到讓學生先學而后教,更能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學生的先期自學,是在做中學,學中做,他們通過獨立自主的預學,實現了主體主動性發展,在預習中通過動手做,動腦思,自我問,充分喚醒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彰顯了生本精神。
二、中期問學 ——共同研學
學生在先期預學中的問學是自我拷問,在自問中產生一些自己無法理解和解決的疑惑需要賴以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力量來幫助解決,這必然需要我們在課堂中組織小組合作,共同研學,也就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中期問學。
“問學”環節是基于學生預學基礎上的群體共學,是一個關鍵性環節,該環節在于調動和發揮學生團體的智慧和力量。問學分兩個步驟:先利用學習小組開展組內共學,再全班互動集體研學。在“問學”階段,學生將預學中產生的疑問進行“同伴互問”,通過“同伴互助”的方式共同探討,最終解疑析疑,達成認識上的統一。
在《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中期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帶著預學中的疑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圍繞預學單中的問題,組內成員互相合作學習,互相答疑解難,在小組充分合作探討的基礎上再進行全班展示交流,對小組內還沒能夠達到統一的問題,或者又滋生出來的新問題,在全班范圍內開展“問學”,共同“研學”。例如,學生對預學單中的所有問題都能較好的分析解決,但是對“孫悟空分給小猴的這盤桃子一共有幾個?”還是沒能搞清楚,仍然堅持必須要明白地告訴大家這個條件。于是,我就讓全班的8個合作小組共同合作探討這一問題,我說:“假設這盤桃一共有1個、2個、4個、6個、8個、12個、20個、30個,你們覺得每只小猴應該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呢?”我讓8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數畫圖分一分,再想一想,在各小組完成各自的探究后,我讓各小組一一匯報情況,然后引導他們觀察比較結果,他們發現:不管這盤桃有多少個,每只小猴都分得這盤桃的二分之一。接著我又問:“如果這盤桃有100個、1000個呢?你們覺得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和桃子的個數有關系嗎?”在充分交流后,學生終于明白“無論物體個數多少,我們都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問學環節仍然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以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問中做、做中問、問中學,實現問和學的有機融合,問中有學,學中有問,以問促學。
三、后期做學—— 應用所學
“做”是“學、問、做”的最后一個環節,該環節的目標是學以致用,教師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豐富的練習應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維,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引發新的疑問,不斷拓展延伸,開啟新的“學、問、做”。
例如,在《認識幾分之一》教學中,在學生共同研學之后,我組織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練習中應用所學,豐富拓展。我首先讓學生看圖說一說:8個雞蛋裝一盒,每個雞蛋是這盒雞蛋的幾分之幾;6塊巧克力裝一盒,每塊巧克力是這盒巧克力的幾分之幾?接著,我出示了幾組圖形,讓學生看圖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并要求說說為什么這樣表示?然后,我給出了幾個分數,要求學生自己畫圖分一分,并涂色表示分數。再接著,我和學生開展了操作練習:每組12根吸管,分別拿出這堆吸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你們還能拿出這堆吸管的幾分之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讓學生應用所學,深刻理解,不斷豐富。“用學”過程是一個幫助學生不斷內化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提升能力的過程。在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練習應用所學后,我還組織學生進行當堂整理和反思,以叩問引發新的疑問:你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否解決?有何收獲?有什么新的想法或疑惑嗎?通過梳理和反思,在自省中的思維不停,前進的步伐不歇。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來,又帶著問題走出去,讓“學、問、做”永不停歇。
讓我們以“做”為紐帶,在做中應用所學,在做中學,做中問,做中求進步。
“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也?!崩钫老壬徽Z道破“問學”的真諦,“學、問、做”追求的是“做中學”,將學、問、做三者有機融會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問和做貫穿學的始終,煥發學生生命的活力,彰顯個性的光輝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