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外語教學方法需要在滿足應試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改進,我們始終對傳統的外語教學方法的認識存在誤區,而對誤區進行反思有助于改進外語教學,對外語教學方法進行描述和分類也有助于我們把握當前高校外語教學方法的現狀,日益流行的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法的新興模式將逐漸取代已有的外語教學方法,從而提高高校外語教學的時效性。
【關鍵詞】傳統外語教學方法 后方法時代 外語教學方法
外語的教學方法不同于不同于我們本語言本民族本文化的教學方法,當下有著新的任務,教授的不僅僅是語法語言知識,傳遞的更是外國的政治和文化。高校外語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應超越語言教學,做到認真反思對課堂話語特性和內容。
一、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認識存在的誤區
首先是認為外語教學有一個現成的最佳方法等著被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教學法的形成和實施要考慮許多變量,如語言政策、學習需求、學習環境、學習者差異和教師因素等,不可能有一個現成的最佳方法。
其次是認為教學方法是語言教學的組織原則,是中立的,并且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認為外語教學方法不受意識形態影響,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世界觀的反映。這就忽略了教師認知、社會需求、文化、政治等因素對教學的影響,不能科學地解釋語言教學的復雜性,其局限性在于沒有考慮教學實際環境的特殊性。
最后是存在理論家建構理論,教師應用理論。認為外語教學方法是由某個研究理論專家構建,有外語教師具體應用的方法。由此易產生理論和實踐的脫節。
二、對外語教學方法的描述以及分類
1.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聽說法為例,詳細分析了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指出其語言理論為結構主義語言學,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則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該教學法側重語言形式和語言的線性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交際法為例全面分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指出其語言理論源于Chomsky的形式語言學、Hymen的社會語言學和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該學習理論主要來源于認知心理學,其教學理論則是上述幾種理論在實踐中的體現。作者認為,盡管交際法強調意義的協商和情感因素,但仍屬于語言的線性模式,其理念在課堂環境下難以實施。
3.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Krashen和Terrell的自然法和Prabhu的交際式教學項目為例,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注重可理解的、自然的語言習得。該語言理論源于Chomsky的認知語言學習觀和Halliday的功能語言觀。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雖有革新之處,但也存在一些難題,如教材的編寫和對學習者的評估等。
三、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方法的主流和共核
1.后方法時代的外語學習觀:互動協商合作探究?,F代語言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互動?;拥墓δ茉诤蠓椒〞r代的外語教學法流派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谌蝿盏恼Z言教學和基于項目的語言教學,都是通過學習者之問的相互協作、言語互動及合作探究,來完成任務或項目的。外語教學的發展史卻始終梗桔在“方法”的理念中,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表明,那種理想的、高效的“萬能之法”是不存在的,因此,突破方法的限制,尋求方法之外的新視角逐漸成為新時期創新外語教學的一個新思路??v觀我國的外語教學,一直側重于國外外語教學以及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引進與效仿。
2.學生主體的訴求以及全民族外語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挑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新媒體的應用,高校學生對外語的學習訴求不單純來源于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觀看美劇,學習外語,學生的外語儲備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英語變得生活化和大眾化,不再停留在書本上的語法和固定詞匯,靈活性和實用性在不斷增強,所以高校外語教學要打破傳統約定俗成的教學套路,聯系實際,應用生活,才會讓賦予高校外語教學新的生命和內涵。
與傳統英語教學不同,新時期的高校外語教學更強調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以知識獲得為重心轉向以能力發展為重心,力爭實現教與學以及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的有效結合。新的教學理念要求高校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充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善于結合教學情境構建個性化教學,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教學方法,讓高校外語教學方法在新常態下發揮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正東.論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思路[J].教育研究,2007(7).
[2]華維芬.外語教學方法研究新趨勢《理解語言教學:從方法到后方法》述評[J].外語界,2008(5).
[3]于蘭.新時期我國外語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應用研究——后方法教學及其實踐體系[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作者簡介:李美希(1990-),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