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銅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是新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要求。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個老話題,也是永恒的教學話題,要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必須讓學生對你的人以及你的教學感興趣,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上任教學科的根本因素。如何引發并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熱愛數學學科,這是每位數學老師都應該深思和研究的問題。作為一位從事多年數學教學的教師,筆者一直在思考并實踐著,努力使學生喜歡上自己所任教的數學學科。
一、精煉人格魅力,親和教學姿態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要讓學生愛上自己的學科,你首先要愛學生,必須想方設法使學生能夠親近自己,師生之間實現零距離。教師要從精煉自身素養出發,提升人格魅力,和學生民主平等相處,以親和的教學姿態與學生親切交談,讓學生覺得你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值得信賴和交往的人。
愛是最偉大的人格魅力,我們要關愛每一位學生,將愛灑向每個學生的心田。我們要和學生交朋友,與學生共活動,做他們的玩伴,取得他們的信任與好感。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怎樣滾得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從大膽猜想到實驗驗證,組織學生到操場上親自實驗,各小組通過搭斜坡、滾圓柱形物體、測量滾動距離、記錄數據等活動,研究影響物體滾得遠的因素。在整個活動中,我積極加入學生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動手用斜面搭斜坡,用卷尺測量物體滾出去的距離。場外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不僅成為師生共同探究學習的場所,還為師生交流情感、增進友誼提供了平臺,使得學生更加喜歡老師,熱愛數學。
“誰不愛學生,學生就不愛他,只有愛學生的人,才能教育學生。”讓我們把愛落實在言行中,融入學生隊伍,欣賞鼓勵學生,以親和的態度,用高尚的人格去影響感染學生,讓學生愛上數學。
二、精置教學情境,趣化教學內容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而理性的學科,給學生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其實不然,數學也有著豐富的生活底蘊,擁有自身獨特的魅力,我們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數學美的內涵,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趣味化。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負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負數”這個陌生且枯燥的數學概念產生學習興趣,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認識理解負數,我聯系生活實際將教學內容趣味化,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中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全國各地不僅在物產資源方面有著各自的特色,各地在同一時間的氣溫方面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以下是三個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氣溫:南京0℃,上海零上6℃,北京零下5℃。接著,我給每個學習小組發了一支最低最高溫度計,讓學生仔細觀察,簡單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原理和讀數方法,使學生懂得溫度計以0℃為基準,超過0℃的讀作零上()攝氏度,低于0℃的讀作零下()攝氏度。零上和零下為一對相反的數,零上為正,零下為負,上海氣溫記作+6℃,北京氣溫記作-5℃。在各地氣溫變化的情境中接觸了正、負數后,我又設置了乘電梯、相背行走等學生親歷過的生活情境,讓他們進行現場模擬、表演,在各種情景中感知、感悟“負數”,有效地理解掌握了“負數”。將“負數”內容融入生活情境,使之趣味化,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原來這么簡單有趣。
數學教學情境化,教學內容趣味化,生動形象的內容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好玩,數學學習有意思,從而迷上數學。
三、精化教學方法,新穎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到單調乏味,現代電教設備的出現,為教學手段的翻新優化提供了技術支撐。集聲光電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方法以其靜動結合、形象直觀的優勢,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功不可沒。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一課中,我采用了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我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電視節目預報”的教學情景,然后給每組學生一個鐘表模型,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觀察感知一天24小時的變化,接著,我又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生動直觀地演示了一天當中從0時到24時各個時段的人類一般活動情況,喚醒學生對普通記時法的經驗,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快速感知到一天內的時間變化,認識了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聯系與區別,較好的理解并掌握了兩者之間的轉化方法。現代與傳統手段的完美融合,觀察想象與實踐操作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還使學生增強了學習信心。
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是小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巧妙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以新穎的教學手段,精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戀上數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做教師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窮盡畢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個最優秀、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讓我們內練基本功提升自身素養,努力發揮教學智慧和藝術,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科。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石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