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虹
“聽懂”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本境界,而“會做”則是學生學習的一個更高的境界。聽得懂卻不會應用,說明學生從知識建構到能力生成之間存在斷層,教師就必須在兩者之間架設通道,學生才能成功地穿越“懂”與“會”,達到“既懂又會”的終極目標。
一、真正“獲得”是從“懂”到“會”的基礎
1.在體驗中“獲得”:彰顯數學思維過程的魅力
《商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片段:第一層:出示算式,要求學生口算:14÷2= ?140÷20= ?280÷40=,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總結商不變的規(guī)律,最后,運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練習。
第二層:計算下面算式,引導發(fā)現商的變化規(guī)律。16÷8= ? 160÷8= ? 320÷8= ? 200÷2= ? 200÷20= ? ? ?200÷40= ? ?。
然后讓學生思考歸納商的變化規(guī)律。
第三層:在學生交流補充中漸漸完善總結商不變的規(guī)律和商變化的規(guī)律,并進行對比辨析,加深理解。商不變的規(guī)律和商的變化規(guī)律非常抽象,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在被動接受的同時,并沒有從“他知”轉化為“我知”。因此,教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步一步挖掘分析,清晰地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思考路徑。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深刻,更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思考環(huán)境,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2.在結構中“獲得”:強化知識結構網絡的功能
數學知識是互相關聯的,所以在整理復習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地將相互聯系的知識,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這樣當學生們解決問題時,才能很快地提取到相關知識并應用于實踐。
二、深度“熟練”是從“懂”到“會”的條件
1.在建模中“熟練”:放大典型問題的價值
有余數除法的建模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典型的問題情境。今天,有客人來小紅家做客,媽媽買了14個橘子和幾個漂亮的盤子,她發(fā)現每個盤子放4個橘子最漂亮,那你知道需要幾個盤子嗎?
第二環(huán)節(jié):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數學模型。學生分一分,然后交流匯報,有的畫圖,有的用算式說明。
教師追問:如果是更多的橘子,這畫圖一個一個加和減就太麻煩了。那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在交流匯報中明確可以用除法)
第三環(huán)節(jié):解釋應用數學模型。教師提出:9根、10根、11根、12根、13根……小棒搭正方形,最多能搭幾個呢?他們的余數有什么關系?
這樣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現實中有這樣的問題:要將一些物品每幾個分成一份,各份相同,有分不盡的情況,可以用有余數除法來解決。同時,借助分橘子的具體實例,使學生明確有余數除法算式中被除數、除數、商及余數的實際意義,加深了學生對有余數除法模型的認識。
2.在綜合中“熟練”:凸顯多維問題的效用
“多維問題”就是指大數據、大學科背景下的復雜數學問題,它是多個簡單問題的融合,這樣的問題更貼近生活實際,它的解決策略并非多個簡單問題方法的疊加,而是涉及了更加綜合的、深層能力的應用。
三年級在教學了條形統計圖后,教師提出:“如果你是一名食堂管理人員,你會如何科學地設計學生的菜譜呢?”老師從食堂菜肴的浪費現象入手,讓學生去調查統計出:“學生喜歡的菜肴有哪些?”最后并制成了一張統計圖。
他接著又問:是不是考慮到同學們的喜好,這樣的飲食結構就是最合理的呢?我們還應該考慮到什么問題呢?學生立即想到:還要考慮到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那小學生在生長發(fā)育時期對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需求量是多少,食物中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含量又怎樣呢……
老師通過一次次的提問引導,幫助學生從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等維度思考分析問題,制定解決方案,這為孩子們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提供了可對照的有效數學經驗。
三、有效“調控”是從“懂”到“會”的保障
1.分析策劃能力在交流中生成
當解決思考性較強、解題策略較豐富的數學問題時, 教師應騰出專門的時間用于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當問題呈現于學生面前時,首先要求學生充分思考,在他們各自想法的交流中,然后組織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討論、分析、評價,最后再制定出具體的解題方法加以實施。
2.反思總結水平在回顧中提升
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回顧一下自己的學習過程,想一想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采用了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碰到哪些困難? 通過什么方式克服了困難?這樣不僅能提高自我監(jiān)控能力,同時思維能力也就在這種不斷探索、回顧和反思中產生出新穎性、獨特性和鞏固性。
3.自我評價技巧在自評他評中完善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變成評價的主體,要讓他們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學會評價自己,又學會評價別人。既可以評價學習的結果,又可以評價學習的過程,還可以評價學習的方法。通過評價,引發(fā)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反思,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