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呼喚”。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展開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活動環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倡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意識,適時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指導,引領他們從“被動學”向“自己走”“主動學”轉變,自主去發現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真正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為在老師的指導和輔助下自主探索的過程,從而推動學生探求知識,樂于學習,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的長遠目標。
一、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習的建構既有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也有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緊扣教學內容和重點營造形象直觀、內容豐富的、與教學內容相映襯的、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體驗中發現問題、積極思考,使他們真正自由的進入數學學習和創造活動中去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親身體驗、主動發現和積極思索中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教師在講桌處模擬成一個小的商店,準備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東西“捐”到“超市”來,再一起商量為各種商品貼上相適合的價位標簽,然后由不同的學生來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選購商品和現場買賣交易的活動……這樣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和學習,思維容易被激活,自主學習的欲望也容易被激發,促使他們自覺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
二、給足探究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只有擁有足夠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學生才能有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造、發現與表現提供更多的機會,自主獨立地去探究、發現與體驗,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數學能力。
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學生根據課本上情景圖列出算式“28×12”后,請每個學生用已有的估算經驗,展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獨立地進行思考估算“28×12”的積大約是多少?針對這些解法,組織學生自由交流、評論,看看三種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結果哪種方法更簡便。這樣給足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展示、創新,在自主探索中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求知,也體驗到探索學習的樂趣,調動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適時點撥誘導,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數學學習中由于學生認識水平和學識的限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時會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錯解”和“錯說”,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悉心傾聽學生的聲音,微笑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容納錯誤,及時地啟發思路、點撥迷津、引導行為,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調整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從而保證學生自主探究方向和行為的正確,積極參與到提升自我能力的過程中來,真正意義上理解所學內容,實現對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順利構建。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65÷12”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商是( ?),余數是( ?)。這道填空題中的余數是“5”。這時教師不直接判斷答案是否正確,而是提出:你是怎樣想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在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誘導下,學生們展開了積極主動地自主合作探究,很快就發現得出余數是“5”這一結果是錯誤的。這樣教師及時地啟發思路、點撥迷津,促使學生調整探究的方向和方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四、引導反思總結,讓學生在自省中自主成長
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充足反思空間,引導學生在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的活動中自覺對自己數學學習和認知的過程、結果進行反思、總結、評價,對學習方法進行調整,以激活個人的智慧,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和對題目的洞察力,從而轉變和發展良好的數學學習方式,并不斷地提高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在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分析后,得出了“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這時,我引導學生們反思:這個規律正確嗎?還有補充條件嗎?學生們經過討論探究很快得出“0除外”,這樣不僅引發了學生更積極的、更深入的思考,在反思體驗中促進思維活動進一步完善,而且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重新認識,有意義地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理解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