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人類有了越來越多、形式各樣的微體驗。在教育教學領域,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正蓬勃發展。它將對教學方式、資源建設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伴隨著時代的網絡化與碎片化,時間碎化、知識冗雜等問題隨之而來。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迫切需要借助新的媒體,新的資源。因此,作為時代教育新寵兒的微課程,必將推動教育的革新與發展,并為其開辟新的道路。
【關鍵詞】碎片化學習 微資源 英語課程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我們人類所生存的時代環境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尤其是進入數字信息網絡時代后,人類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無不被深深烙印上了數字化的特征。在教育教學領域,微課、微課程正在蓬勃興起,引起了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等的變革。因此,要設計建設適合本土的、實用性強的微課程,就必須要了解微課程的發展和現狀,為它的進一步發展掃清障礙。
一、移動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之下的碎片式學習
所謂的碎片化學習,是指通過一點一滴的信息和知識的積累,以及學習思考積累的過程,以達到增加知識、提高知識技能的目的。所謂微資源,即微型學習資源。微資源有利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和生活中的零碎時間進行學習。因其“靈活度高、針對性強、吸收率高、沒有時空限制”的優點,所以碎片化學習成為廣大學生課余學習的有效途徑。
二、適用于碎片化學習的微資源的內容結構
大學《商務交際英語》課程主要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課本的基本內容,并且能夠通過期末的測試考核。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對課本中的重點細節的把握,以及對重要內容進行翻譯等。所以,要求在進行微資源的內容的建設時,能夠將書本的內容和考試的要點相結合。主要應該著重于“125”教學內容體系,即“一條主線”、“兩大實用體系”、“五大基本技能”。即英語課程應以技能訓練為主線,使學生掌握英語的基礎知識體系,包括基本的詞匯量、短語、語法、閱讀、寫作、翻譯技巧的掌握等,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因此,在設計與開發微課程的時候,主要應該按照“設計與開發微資源——整合輔助性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的思路展開。具體可以是幾個模塊;.Talking Face to Face(口語);Being All Ears(聽力);Maintaining a Sharp Eye(讀,譯)Trying Your Hand(寫)
三、碎片化學習英語的運用形式——微信微博等
1.微博。微博是一個可以使信息快速的得到分享、傳播和接收的平臺。訪問者不僅能夠查看最新發布的即時信息,也能夠翻查以往的信息,并且對他們進行相關的評論。基于此,微博很適合用于發布微資源,以供學生進行學習和討論,同時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及時的回復,有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即時交流。
2.微信。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客戶端建立一個微信群,在里面快速地發送語音、視頻、圖片、文字等信息進行交流、討論和溝通。
四、在教學中運用微資源的幾點建議
1.時間一般不要超過十分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普遍不喜歡老師長時間的講授,一來因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再來則是因為理論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要另辟蹊徑的、語言清晰簡潔的難點解剖。
2.制造一對一的氛圍。作為微課程,要與學生單獨坐在電腦前學習的情景相契合,從而達到一對一單獨輔導效果。
3.不要輕易地跳過任何教學步驟。在進行微課程的教學時,要兼顧學生的認知差異,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認知的循序漸進的規律,即使是特別簡單的步驟也不能跳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單向的視頻中加入暫停,提出問題,及時幫助學生回憶課程要點。
4.用字幕來補充微課程中不能輕易說清楚的部分。給學生關鍵性的提示性的信息,在微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劃線、做記號、關鍵詞放大、關鍵詞改變顏色等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提示。結束的時候應該有簡短的回顧和總結。課程結束前,教師應該將本次課程的重點內容和知識點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和總結。
五、小結
傳統常規的課堂授課對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構架、總體掌握是非常有幫助的。但對于細節知識的掌握,不但可以依靠課堂上的授課,而且可以運用碎片化的學習方式進行鞏固與加深印象。教授者可以運用微博、微信等客戶端或媒體,發布遠程課程微資源,激勵和幫助學習者運用碎片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和反饋。碎片化學習的微資源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細碎知識點的學習,鞏固他們的課程知識,以使他們得到更有效的學習,已達到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慧珠.淺談碎片化學習的微資源的內容建設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以電大(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為例[J].新課程學習(下),2013,08:150.
[2]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3.
[3]張霞.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
[4]邵華.大學英語精品課程泛在學習資源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8:54-61.
作者簡介:張靜華,女,1987.12,漢族,河南商丘人,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