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媛媛
摘 要:職校語文教學應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素質要求、崗位能力需要與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整合語文課程體系,打造優質“人文教學團隊”,依據專業特點與課程性質安排教學進程,以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載體,設計探究性和體驗式學習情境,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創新合作的職業素質為優化主線,基于完整的職業行動和崗位任務設計教學內容,以過程考核為主改變“一刀切”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推動語文課程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體系;人文教學團隊;體驗式
2014年11月6日在成都召開的全國職業院校管理經驗現場交流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直言:“職業院校要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學生時,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傳授一技之長,更要注重文化素養、職業精神、技術技能培養,為人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要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足、開齊、開好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 但是在大學校園中,語文課程“邊緣化”與網絡文化的崛起讓大學生在人文精神、口語交際和寫作表達方面的綜合素質逐年下降,諸如錯音字連篇、口才溝通表達邏輯混亂、書寫筆畫錯誤等。面對諸如此類的難題,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大學語文類課程改革之路應該何去何從?
1.打造高素質的“人文教學團隊”
一個課程體系的打造并非一個人人力可為,有凝聚力的教學團隊是關鍵。人文教學團隊可以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人文課程中實現以職業活動和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和任務為載體的課程改革,完成“一提升三轉變”:即教學理念有提升——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有轉變——從課堂單向灌輸到課內外多向互動;考核方式有變化——從單一卷面到考核形式多樣化;學習環境不一樣——從教室延伸到信息媒介化。從教師個人的獨自奮斗的教科研方式,轉變成團隊合作方式,有利于凝聚士氣,為課程體系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原有的大學語文課程上優化體系,融入新理念
前期的教科研活動中,語文類課程更多側重于對單門課程開展教學改革,固然出現很多優秀的成果,但單打獨斗的局限使大學語文類課程逐漸被其他新穎的課程取代,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要通過有機整合各系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不同學科職業特點,打造“說(口才與溝通)—寫(應用寫作)—禮(職場禮儀)—雅(人文素質、文學與影視欣賞)”為設計思路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措施,突出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方法的人文特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逐漸顯現人文教育的影響與實力”,具體表現為:
(1)在中高職銜接中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和模擬“體驗式”教學的嘗試。研究性教學,它可以一改語文課程體系中“應用寫作”“人文素質”“文學與影視欣賞”閉合性教學模式,增加時事熱點問題、網絡熱議事件的探究,既可以吸引學生回歸課堂,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索能力。教師要把傳統的案例教學、現場教學與行動導向與教學相結合,以項目—任務模式開展“說、讀、寫、行” 的綜合訓練,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渠道,提高教學效率,將理論教學延伸到課外,融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優化相結合。語文教學要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演講、辯論賽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等活動,將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將不同的語文類課程串接為一個有機整體,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并將其轉化為外在行為與生產力。
3.服務專業與企業,反哺教學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指導下,大學語文類課程要通過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構建以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教學為中心,向其他學科輻射與滲透的模式,將培養人才的目標具體化。如“口才與溝通”課程在營銷類專業、金融管理類專業的教學中可以側重于銷售溝通,在汽車營銷類專業教學時可以側重汽車營銷話語術情景體驗式訓練。在建筑系和土木系的專業內,開設“職場禮儀”課程有利于提升個人職業形象,增加學生就業砝碼。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體系優化的價值在于如何體現出實用性,學生如何能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應用自如。在教學中如何開展模擬“體驗式”教學和訓練,使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能盡快適應工作環境都是語文教學值得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周 劍.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進措施[J].北方經貿,2012(11).
[2]王小紅.高職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7(11).
(作者單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