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蓉
摘 要:批判理論秉承了馬克思主義批判和否定的傳統(tǒng),批判理論家們認為當今的西方教育應該在促進社會變革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教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參與者,有著多方位的角色定位,是教育變革不可替代的力量。
關鍵詞:批判理論;教師;變革
批判理論起源于西方法蘭克福學派,該學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派別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爾庫塞在其代表作《單向度的人》中提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單向度的社會。所謂單向度的社會是指無對立面或否定面的社會。這就是說,當代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的同化和整合能力的系統(tǒng),它使一切對立面和否定因素都消解了,社會失去了否定面,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人也失去了個人的生活,被社會機械化。”[1]一旦人被賦予了單向度的屬性,就自然而然地屈從于統(tǒng)治階級,沉溺于現(xiàn)有的生活,失去了發(fā)現(xiàn)不合理并質疑反抗的能力。這種逆來順受的人格,是從受教育時期就開始形成的。批判理論家們認為教育在西方社會已淪為資產階級再生產和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功能就是使用滲透著資產階級價值理念的教材,并按照符合資產階級統(tǒng)治需求設計好的課程不斷訓練出未來的勞動力。教師作為教育的傳播者和執(zhí)行者,是社會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么在批判理論視域中,教師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1.教師應成為社會變革的引導者
教師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不僅僅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承者,更是反思者和實踐者。歷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大發(fā)展,無一不是由知識分子發(fā)起的。中國的文化史上有兩個極其繁榮的時期,一是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二是民國時期,近代中國的文學泰斗大師基本都誕生于這一時期。無論古今,這些大師們大都為人師,并且具有鮮明的批判精神。春秋戰(zhàn)國時的孔子、孟子、韓非子,有自成一派的學說體系,是為天下師,促使四海之內以中國為文明禮儀之邦。民國時期的梁漱溟、蔡元培先生,提倡教育為國家富強之根基,為國人引導出一股新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可見,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師,本身就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弊端。而正是這些人師,不斷引導社會的變革和革新。
2.教師應鼓勵學生勇敢質疑
傳統(tǒng)的教學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評價標準也單一地以量化考核為依據,造成了死記硬背和標準答案成為了教育的主旋律。在這種教育氛圍下,學生迅速退化成程序化知識的容器,老師說的話就是對的,課本上寫的就是權威的思想的現(xiàn)象彌漫在教育界中。臺灣作家林清玄與小讀者互動,林清玄說自己有18篇文章進入了大陸的語文課本。現(xiàn)場有小學女生提問:“我們剛剛學完您的《桃花心木》,有道題問文章中‘人生的不確定指的是什么,全班沒有一個同學答對,所以想問問您。” 林清玄聽后說:“如果要我來答,我答的可能也不對。”林清玄覺得對一篇文章來說,什么答案都是對的,不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答案。教師要主動鼓勵學生質疑,不迷信權威,要給他們質疑和發(fā)問的權利和機會,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創(chuàng)新和進步的可能。“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參與批判性的討論、共同協(xié)作和后科學式的探究,學生為了明確意識、愿望、自我和社會身份所存在的問題,理智的責任感便被召喚了出來。”學習的最終主體還是學生,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外,要為學生搭建一個批判學習的空間,批判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的過程,當師生或學生間就某一個問題產生分歧時,批判學習的空間就建立起來了。
3.教師應成為理智的反思者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一線工作者,比純粹的教育研究者更接地氣,能第一時間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感受到知識的日新月異。批判性的教師就是在理解和分析眾多資料的基礎上更多地反思,也只有教師用批判性的思維反思現(xiàn)實博古通今時,才能夠建構出新的價值和理念。教師對教材最應該保持批判性。教科書是教學的藍本,并不意味著教科書就是權威。教師要把教材變成自己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根據學情,掌握程度,反思教材內容的合理性、適宜性、時效性,根據教學進度適當的增刪添改,使教學有所改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才是批判性教師的立足之本。
批判理論家們在教育界探求的一個核心批判問題是:誰控制著學校?誰制定管理學校的政策?誰決定學校教育的倫理、社會和經濟目標?誰設置了學校的課程?[2]教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參與者,首先要有堅定的理念,有自己的立場;其次要有批判性的思維,對現(xiàn)存的落后的不合理的教育現(xiàn)象加以批判反思,推動教育的進步發(fā)展;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批判地學習,不要盡信師,盡信書,一味地妥協(xié)服從,使他們形成自主的、理性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2]古特克.哲學與意識形態(tài)視野中的教育[M].陳曉端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