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生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合作學習是最能體現“合作與探究”的形式。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為目的,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全員參與為前提,以個人及小組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教學方式。它把個體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通過合作交流、探討,使探究顯出更大的成效。
小組合作學習好處多多,它與美國的金字塔學習法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目前,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全面范圍內受到極大的追捧——無論高中、初中還是小學都在搞小組合作學習,好像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現代化教學一樣。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在不同學校、不同學段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有很多學校在實施“小組合作”過程中,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形式問題”。
一、組的劃分“形式”
為了便于學生的討論,往往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的存在形式大部分學校是把桌子拉開,讓學生在形式上“圍”在一起。針對這種形式,我想問——小組合作學習就一定要把桌子拉開嗎?對于幾個學生坐在一起效果更好的問題,有很多學校專門請了北京、上海或天津的專家來論證、“把脈”,當然專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有的認為五人一組好,有人認為六人一組好,都建立在高深的理論基礎之上,但在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對相對傳統但簡便的前后位四人一組的分組方式大都嗤之以鼻。綜合很多專家的意見,很多學校認為六個人基本上算是最好的。所以按六人一組的模式把桌子拉開了,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前段時間到一處小學、一處高中聽小組合作學習的隨堂課——也就是按常規上的課而非展示課。學生們都斜身子、歪著脖子聽課,尤其是坐在教室前面靠墻的學生聽起課來尤其辛苦。如果我坐在他們的座位上以那種姿勢聽課,一堂課能聽下來就算不錯了。真想對那幾個孩子說:你們辛苦了!整堂課下來,小組合作學習只進行了一兩次,而且所討論內容的價值并不大,時間并不長,真是浪費了那種坐姿。私下想,只把桌子拉開就算小組合作學習了,算不算形式主義呢?還不如原來前后位的四人組機動靈活,至少可以保證孩子們坐姿正確、舒服。有必要時再轉過身來,學生不會感到太難受。
另外,對于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來講,這種圍在一起“面對面”的學習方式有更大的弊端——自習課上只要抬頭就會吸引對面同學的注意力,進而進行眼神的交流或語言、肢體上的“慰問”,很難培養學生的自制力,不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影響自主學習效果。
二、合作探究的“形式”
按照正常的思維,合作探究應該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討論才會順理成章。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關注到學生的自主學習,然后再選取有價值的問題來進行合作探究,這樣才會使課堂成為真正的高效課堂。
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為了討論而討論,為了探究而探究,只是為了完成這種形式——有時教師所拋出的問題或者太淺顯,大多數學生一看就明白了;或者太深奧,討論也不會有結果的,這都不能激發起學生積極討論的動機。這兩類問題都沒有討論的價值,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所以教師應在熟悉學情、關注課堂預設與生成的前提下,找到值得討論的話題,然后再走“合作探究”的形式。這要比拉桌子難得多,這才是學校對教師培訓的重點。
找到值得探討的問題后,教師拋出問題的切入點也很重要。有些教師布置完任務后,直接讓學生去討論、探究,但這無疑剝奪了部分較差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因為與他合作的同學知識系統比他牢固,思維比他敏捷,這個問題他根本來不及形成自己的觀點,所以只有聽的份了。在一兩次活動中,這類學生好像失去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但更為可怕的是,長期如此,他會完全失去自主學習的機會與表達自己聲音的信心。
三、“形式”的頻次
一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使用的頻率也很重要,這更考驗一名教師對所教內容難度的理解、對學生對所學內容接受快慢的預設及課堂調控能力。為了督促教師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有些學校給教師硬性規定每節課小組活動要在三次以上。出發點不錯,但往往得不到預期效果。小組合作幾次,一定要根據所教內容及學生學習需要來設置,不是為了做樣子而合作學習。
總之,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內容與形式同樣重要。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教學形式,要因人(教師、學生)、因地(地區差異)、因時(時代特性)而定,決不能搞讓“形式”一統天下的“鬧局”。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教育體育局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