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位于萬山環繞的皖南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徽州更是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英才輩出,可謂地靈人杰。“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當年,一代才俊湯顯祖曾如此深情感慨,由此,引發了后人對徽州的無限神往。的確,徽州文化地域特色鮮明,藝術種類豐富,審美特征尤為突出,很值得文化愛好者們去欣賞與領略。最近,我偶爾讀到方靜先生的《審美徽州》(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受益良多。作者從審美視角對徽州文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從美學理論角度對徽州人的審美哲學和美學思想進行多方位的闡釋,并對徽州村落美、建筑美、風俗美的成因進行深入探究。本書的寫作方法上,注重內容的點、面、體相結合,語言清新、平易,深入淺出,線條明晰地梳理出徽州審美文化輪廓與脈絡。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建筑技藝、倫理觀念、審美追求方面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本書共分為七章:在文化背景分析方面,作者透過圖騰之美、生命之美、人文之美,追尋區域內的審美蹤跡;通過移民氣息、移民選擇的分與合、移民地理中水與火的分析,探討移民審美選擇影響下徽州審美文化產生、發展和定格因素;進而深入分析宗教對徽州人審美哲學形成的影響。就創美主體和文化實物方面,作者通過對徽匠、徽商、文人三個不同層面所呈現出的獨特審美個性,解讀村落審美、建筑審美、風俗審美,探尋支撐這些美的符號、美的載體的共同審美理念和審美情趣。本書主要圍繞以上兩個部分、多個層面展開,虛實結合、相映生輝。那么,徽州為何能創造出如此精湛的手工技藝和燦爛的文化藝術成果,它們背后蘊含著的審美理念是如何形成的?為此,本書作者深入闡釋了作為審美文化的創美主體——徽匠、徽商和徽州文人,他們所呈現出的對人性,對美的理解和對藝術的獨立追求。作者說:“‘賈而好儒是徽商的重要特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追求,體現在建筑技藝上,就是把儒家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積累和生活情趣,滲透到每一個建筑細節之中,賦予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以鮮活的外觀造型和相應的審美形象。”揭示了徽風儒韻的人文內涵。
在《審美徽州》第五章“村落審美”與第六章“建筑審美”文本中,作者從徽州村落所呈現的生態、情態、形態審美魅力,從民居、祠堂、牌坊三個典型建筑文本所展現的徽州審美風尚和審美趣味,精準地捕捉著背后蘊藏的傳統儒學的靈魂。從村落布局中的“風水之術”中,作者指出:“徽州風水一開始就與人的原始信仰、審美心理、地理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用現代科學的觀點解釋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這一“風水寶地”的審美模式:“住宅前面不宜壓抑局促,視野開闊可望遠,景色優美耐看,以山水審美為理論依托,村落建設大膽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戀、向往和相通。”從而便于我們能更好地了解村落布局中的“風水之術”、聚族而居和形態意象所體現的明清徽州的傳統文化精神。方靜先生關于徽州三雕審美特點的論述中,雕飾圖形的好儒態勢、雕梁畫棟的寓意都顯示了儒學審美,裝飾審美和吉祥審美的審美特色。
方靜先生對徽州審美文化不僅有著獨到的學術見解,還有著深刻的人性解讀,他在作為立體審美藝術的牌坊中說到:“從審美角度看,悲劇是把人生最崇高最富有詩意的因素集中起來,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大量出現的貞節牌坊,帶有濃郁的悲劇審美色彩,這種‘悲比日常生活中的‘悲有著更為高級的心理感受,通過引發同情,觸發共鳴,激發內心‘悲壯的道德力量,產生一種崇高感和愉悅感。”他認為:“貞節牌坊的悲劇審美效果,具有三個層次:一是故事引發人的心理共鳴,由情節情節悲劇而上升為人格崇高效果;二是石雕由外在冷酷線條塊狀刺激而使內心情緒變化,由外在冷酷線條塊狀刺激而使內心情緒變化,使熱血沸騰;三是歷史視覺激發的力量效果,在時空比對中對道德差異的遺憾引發對心靈的震撼。”正是因為他對于徽州建筑藝術深度理解,又善于將知性情感熔鑄于審美客體的把握之中,才轉化為精妙、透辟、深刻而理性的學術見解,讀來讓人動情,引人深思。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是因為地域風俗習慣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區域文化。作者通過“村歌社鼓”中“鄉音”、“游藝”、“嬉戲”,“山風吃俗”中“型色之美”、“本味之美”、“菜名之美”, 列舉了“抬轎游街”、“祁門目連戲”等民俗活動,揭示了古代山越人的審美遺風,“它們扎根于社會實踐,以歌曲、游藝、嬉戲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傳承至今,是濃縮在語言和肢體動作中的“活”文化,對我們了解徽州人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審美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這本帶有一種對徽州審美文化導讀性質的著作,雖然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著作,但對于讀者認知傳統徽州文化卻有重要的審美導向意義和學術探源價值。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40多位徽學專家、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以及收藏家、評論家等等進行采訪,收集大量鮮活的徽州審美信息,同時努力搜羅文獻資料,從而對徽州審美文化進行全面系統地描述、分析和論證。對徽州那些極富特色的地域符號和文化現象放到審美視覺下做全方位的研究,進而將徽州審美文化的演變軌跡以及背后所支撐的徽州人共同的審美理念和情趣,從而使一個全新、鮮活而有內蘊的人文徽州,審美而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本人是徽州人,自幼就對徽州文化耳濡目染,大學畢業后又在徽州工作,深得徽州靈氣之滋養。在他的《審美徽州》寫作前,已經有《魅力績溪》、《徽州民謠》、《解讀徽州》、《發現績溪》等系列專著的出版,作者涉及徽州文化的視野之廣闊和成果之豐碩,著實讓人仰羨。正是因為作者搜集到大量的原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將美學方法引入徽學,對徽州豐富的文化遺存進行了多方位的系統考察與研究,豐富和提升了徽學研究的美學層次,開拓了徽學研究的視野,也是研究我國區域審美文化的一個良好范例,因此,也可以說《審美徽州》的出版,填補了徽學審美研究的空白,對完善加強我國地域審美文化研究具有積極意義。事實上,對于渴望了解和認識徽州的讀者來說,方靜先生的《審美徽州》等著作無疑是一扇靈氣往來的“窗子”。
作者簡介:
葉瀾,安徽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美術史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