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云
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學生的課堂配合度高,學習反應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點。筆者針對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有效性進行闡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性;方法
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是學生脫離幼兒教育后接觸的重要學習內容。小學時期的學生在心理與性格上都未定性,對于學習的理解不夠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會由喜歡一個教師而喜歡上一門課,討厭一個教師而抵觸一個學科。對于這樣的年齡階段來說,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應與學生建立起緊密而信任的關系,讓學生從心里愿意接近教師。另一方面教師應對教學課堂進行創意化,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教學方法的豐富。
一、情景教學
小學生敏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的態度應是全面而細致的。教師對于學生的心情應全面掌握,在課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態度去對待學生,以開放鼓勵的心態去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各類問題與各種天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學法就是針對于當下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而設定的教學方法,它與傳統性語文教學中以文字和語言進行教學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學法強調知識的全面展示,教師可以利用圖片、音樂、場景、視頻等各種形式來進行教學設計,把課文中的知識“演活”。相比傳統意義上單調的講解與中心思想解讀,情境教學法貼近學生心理,強調學生的感官體驗,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鳥的天堂》的教學中。文字內容的描寫非常多,小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還處于積累學習階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卻是最深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就在進行教學引入時,就向學生們提問:自己去過的綠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兒?學生們紛紛把自己曾經去過的山、去過的湖邊、去過的森林感受全說了出來。接下來,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選擇了《阿凡達》里的樹屋、九寨溝的山水等各種風景優美的視頻片段,并且進行介紹與講解。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學生的情緒已經緊跟著視頻里的內容而起伏,此時筆者再切入網上所找到的《鳥的天堂》中相關的圖片與資料,配上各類的鳥鳴聲讓學生聽。每個片段中還放入一段課文的原話,并且提示學生,待會兒要把這些句子在課文中勾選出來。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對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場景,也得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教學不僅有效地讓學生整堂課都跟著教師的上課節奏走,而且還讓學生在各種感官體驗中靜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節課的教學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的教學內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對于詩的教學,小學語文階段并沒有對其體裁、幾言律詩、平仄等進行要求,而只是讓學生進行積累與背誦。針對于這樣的教學目標,筆者對于古詩的教學與傳統的《千字文》、《三字經》一樣,通過不斷的誦讀讓學生去體會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年齡與其性格特征,強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讀,只會讓學生對其產生“任務式”教學的反感。只有通過情感的帶入,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詠才是其最終的教學目標。小學生的文字底子還處于積累階段,自然不可能一開始就對詩中的情感引發共鳴,而教師的工作就是帶領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鳴。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古詩兩首《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時,筆者先在教學開始前,進行了情感鋪墊。讓學生們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誰,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有說奶奶的,有說同學的,有說鄰居小朋友的。接下來筆者再讓學生們想一想:如果這個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離開你去到很遠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開始嘈雜,慢慢沉默,接下來就開始想自己的情感表達。當筆者挑了幾位平時情感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學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還有祝福,更有期待未來的見面。當情感鋪墊到位后,筆者開始介紹詩中的作者與送別人的關系時,學生的情感很快與詩人取得了共鳴。甚至有學生說,詩人說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覺,自己形容不出,但詩人卻說出來了。特別是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他特別感同身受。
三、自學方法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對《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的關系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貓與苜蓿之間的復雜關系,最后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弄明白隨地吐痰與人生病的復雜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舉了不少例子。可見,學生對某些事物相互聯系的規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指導學生讀書,他們的自學能力又有了提高。
四、口語訓練
古人語:學以致用。語言是我們交流的工具,如果沒有很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那學習語言就喪失了絕大部分功能,尤其針對小學生來說,口語交際更是我們要著重訓練的能力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一線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抓住閱讀文本的機會,通過朗讀和誦記來進行有效的訓練。在學習了人教版四年級《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后,就組織學生展開自主討論:這封信對你有幫助嗎?你妒嫉過別人嗎?別人妒嫉過你嗎?通過學習柯巖老師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同學們通過閱讀、分析和總結,結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一時間亦軒亦輊,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養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良好處世習慣。這樣的焦點討論,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大有裨益。
五、結語
語文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語文教學的方法要不斷探索、改革,可以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歸根結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應該是第一位的。追求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我們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創新,去追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策略。
(作者單位: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