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昕
摘 要:發揮詩歌的美學特征以及美育的功能,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方法,將美的觀念和思想滲透給學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樣也同樣會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詩歌教學;美育
詩歌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詩歌教學中將美的觀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出意識或者潛意識中蘊藏著的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拓寬學生們的思維,是當下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詩歌的美學特征
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最完美的藝術形式實際上就是詩歌。同樣在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中,詩歌也往往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真善美的終極價值之所在。
1.形式方面的美
美的事物總是能夠怡人的,而對稱的、和諧的美帶給人們愉悅是持久性的,這種美是自然的,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如在唐代王昌齡的《出塞》一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形式上看就能發現節與節之間的勻稱,行與行之間的整齊,這就很容易在形式上給人一種整齊對稱的美。
2.意境方面的美
宋代文學家梅堯臣曾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說明意境在詩詞當中具有的內涵。而所謂的意境又是由那些文學家筆下的意象來營造的,將詩歌作者的情思外化為我們可見可想的意象。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將“枯藤、老樹、昏鴉”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意象賦予獨特的內涵,營造出一幅黃昏暮色的場景,具有蒼涼和蕭瑟的意境,結尾處“斷腸人在天涯”一語道破外在游人強烈的羈旅感和思鄉之情。正是這樣的意境帶入我們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感受,讓我們通過語言文字來欣賞藝術美。
3.音樂方面的美
詩歌的情調在外在上看是形式上的美,而除了外在的形式以外,漢語獨特的聲、韻、調等也構成了詩歌音樂上的韻律美,或者就是一種音樂美。這主要是由詩歌的節奏、語音的平仄和作詩的押韻、對仗、對偶等修辭手法達成的。如唐朝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可以隨口唱出一般。
4.情感方面的美
對于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來說,情感是其最為主要思想靈魂和精髓。對于詩歌而言,如果詩歌中沒有情感,那么注定它就是蒼白無力的,難以喚起人的共鳴的。而關于詩歌情感方面美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如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等,這些無不是作者用真摯情感的表達來感染著我們。
二、詩歌的美育功能
美育從概念上來看,就是我們通過大自然的美、人類社會所創建的美以及藝術美來教育培養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培養人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詩歌的教學,是完全可以達到美育的教學目的和功能的。
1.陶冶道德情操
古人說“詩言志”,由此可見詩歌本身就是寄托抱負、排遣情思、抒發作者內心所思所想的文學體裁,不過這里的“志”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還是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抑或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閱讀這些詩歌,浸潤在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帶給我們的各種情思,毫無疑問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情操。
2.培養審美情趣
詩人們憑借著他們那雙慧眼和他們獨特的才思,捕捉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美,通過美妙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通過研讀這些詩歌,感受詩人傳達給我們的自然美、生活美,從而陶冶了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鑒賞美的能力。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再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通過這些作者帶給我們的美的體驗,我們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
3.形成健全人格
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們生活閱歷淺,經驗積累少,通過閱讀這些詩歌,感受深刻的人生內涵和道理,可以間接地感悟人生,感悟社會,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全面地發展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杜甫的《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也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些詩歌既有積極進取,也有憂國憂民,既有超塵脫俗,又有平和自然,等等,通過學習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獲得許多的啟迪。
三、詩歌美育的滲透
選入語文教材的詩歌,均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學審美價值和美育價值。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在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感,讓學生理解作品內容的同時體驗美的意境,受到審美教育。
1.指導朗讀,體會語言美
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們的語感,詩歌的語言凝練,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悅耳。我們可以進行錄音示范,在教師進行講解之后,要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韻味來,逐字逐句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運用媒體,感受色彩美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視頻、圖像、音頻、文字等形式,可以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教室空間內看見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美。如前文中所提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展現出一幅美麗的景色,使學生如身臨其中一般,全方位地感受美。
3.運用想象,感受意境美
詩歌的意境,是詩人們獨具慧眼,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獨具意味的意象當中,我們通過閱讀詩歌,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們將自然圖景、社會生活圖景和思想情感融為一體的獨特的藝術境界。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通過小雨、清塵、客舍、楊柳等意象,表達了同友人道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把握思想,感受情感美
詩歌是詩人們創作的,詩人們又是將生活中的感受寫下來的,因此,社會生活是詩歌創作的源泉。詩人們將他們獨特的感受與感悟寫下來,我們通過閱讀,感受作者濃濃的情思,和作者產生共鳴,進而升華自己的思想感情。
總的來說,在詩歌的教學中可以發掘的表達美的手法有很多種,關鍵是如何將這樣的手法和學生認識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機地整合起來。通過學生的認知和自主的鉆研,感受詩歌美的特性,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美、欣賞美、評價美、創造美才是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滲透美育思想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方燕勤.詩歌散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研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9(05):90—91.
[2]曾文峰.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教育探索,2000(11):64—65.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