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
【摘 要】任何科目的學習,都是為了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每一門學科都在不斷的改變中。但無論哪種境況學習都離不開方法與技巧,更重要的是對學科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數學是邏輯性和技巧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更加需要正確的鍛煉和引導。
【關鍵詞】數學 革新 技巧 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62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人才的基本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直接加大了各級學校的教學壓力,為了讓學生成長成一個更加優秀的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改善自己的教學手段,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的學習。
總的來看,數學教育是存在弊病的,因為社會、經濟、環境、硬件設施、軟性教育師資條件等各方面的制約,數學教育一直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從教育現狀來看,數學沒有什么改變,其教育方式和手段從根本來看都是大同小異的,最主要的是教育思路沒有什么改變。而我們國家在數學方面的進步并不明顯,顯然就是受到了這樣教育狀況的影響。毫無疑問的,在相同的教育環境下只能教出一批批的流水線產品一樣的學生。
一、社會的壓力
就數學而言,前景是無可限量的。現在社會上用到數學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高新技術的發展,科技力量的突飛猛進,各種新興行業對數學的依賴可見一斑。不必說數學專業領域的研究,就是的計算機類、金融管理類、物理研究類、機械制造類的發展都離不開對于數據的依賴,也就是對于數學的高要求。很多勢頭正盛的領域,譬如天文氣象、藝術建筑、航空航天、各種設計類都和數學都是密不可分。由此可見,數學一科可以說是撐起眾多社會和國家關鍵性產業的中流砥柱。
在未來,數學的地位可能會越來越高,尤其是在信息社會,大數據的處理都是靠數學來完成的,數學將撐起我們的數字化時代。這樣的形式下,時代對新一代的學子們的要求會也來越嚴苛,這種嚴苛會直接反映在教學中,這種壓力會成為學生們新的壓力。教學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并且越來越低齡化,學生在學校里要學習的知識和必須具備素養標準會更高,這對學生的發展來說也是有相當大的益處。
二、數學的困境
數學所面臨的是一個高標準高要求的未來,所以我們的教學勢必會有所轉變。就傳統的教學眼光來看,數學就是簡單的背誦公式,然后靈活的運用公式。學習數學這種變化繁多而邏輯性強的學科,似乎并沒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這一科一直在竊取文科的教學方式,而沒有什么壓箱底的招數。文科生面對海量的知識點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背誦,費盡心思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閱讀量。
而傳統數學的教學方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簡直就是變相的復制照搬,老師們要干的事情從來是找海量的練習題,還不能隨便找,需得往深里往難里找,這才能夠讓老師放心的給學生們用。然后呢?自然就是學生們的無奈了,他們需要做大量的練習,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中記住每一道題的做法,讓學生們苦不堪言。
但是這樣的做法對學生們并沒有太多的好處。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做題,卻只能掌握他們做過的那一部分,一旦遇到新的題型立刻抓瞎。這狀況和英語有些類似,單詞記得再多,但凡遇上個自己沒見過的就不知所措了。不僅如此,這樣的做題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甚至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要壓縮,何況其他的學習和放松呢?可是這樣的做題并沒有什么大的用處,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然而我必須無奈地承認數學學習確實就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并且毫無改變。
從教學結果的反饋來看,學生們只知道學習數學就是要不斷的做題、考試,沒有其他的方法,好像不做題他們就學不會了一樣。數學的悲哀就在于此,長期的環境所造成的族群印象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固定了他們的學習模式,自然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三、數學的改變
當然,這樣的困境限制了數學多年,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并不是沒有人知道這樣的困境,很多人都在為改善數學教學而努力。國家提出新課改就是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給現在的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新的方向。
社會的壓力離學生還遠,初中階段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礎,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和信心,不要為揠苗助長式的用社會形式人為的制造壓力。應該適當的告訴學生未來社會中數學的重要地位,同時消除學生們的心理負擔。也就是說老師要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要少提要求多鼓勵,給他們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減少外界的束縛。
對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題海戰術已經不適用了,我們要用新的教育手段來改變數學的狀態以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要知道,做題并不是學習數學唯一的途徑,我們有很多新的教學方法適合初中的學生。我希望學生會覺得數學是很有意思的一門課,并不簡簡單單的枯燥的重復。課堂上的教學演示也很重要,這能讓學生清楚的了解每一個公式是怎樣具體運用的,在不同的題目中,他們會有不同的收獲。對于學生而言,要做的不是“知道”,而是“明白”,這樣才能在多變的題型中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說在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除了做題,更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多做演示,運用PPT的來引導學生對圖形的理解。這一部分是對學生立體思維的考察,可以通過圖形的變換來解釋定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變化的奇巧之處,不只有做題這樣一條路可走,學習可以更輕松更愉快的進行。
學習是一個深入理解和探討的過程,老師要做的是循循善誘,然后大膽放手,學生們會自主的去探索學習,這樣對他們來說局限性變小了壓力減輕了,學習起來就更為得心應手。以前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說主動性太差,要知道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領路人,絕不能設置障礙困住學生的腳步。
誠然新的教育方式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新的教育手段更能緩解我們的教育壓力,但是就像孔夫子的教育觀念一樣,因材施教能夠對不同的學生有好的助益,不同方法的平衡同樣值得關注。我們已經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停留太久了,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數學需要改革,需要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沖擊,需要撕開舊時的禁錮看到新的曙光,需要以新的教育手段來攪動這一潭昏沉沉的死水。新舊交替之際,必然會有動蕩,一切還處在探索階段,隱藏的問題可能還未曾浮出水面,徐徐圖之潛移默化不失為平穩過渡的好方法。只要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數學的教學之路就會越來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