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譯性一直是翻譯研究領域中被關注的理論話題,而英漢互譯中的不可譯性更是其中焦點。交際溝通受英漢互譯中在語言層面上存在的不可譯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語言本身的角度,分析了英漢互譯中的不可譯性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英漢互譯 語言層面 不可譯性
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各種類型文本的英漢互譯過程中,譯者常常受語言不可譯性問題的困擾。他們常常很難在目標語中找到與源語言語句表達的意思完全對等的語句,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意義不對等,從而導致譯文的讀者不能夠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僅能夠理解字面意思,卻無法體會到原文所用的表達在源語言語境中所包含的深層次的引申義或弦外之音等等,這樣就使得譯文的質量大打折扣了。
一、不可譯性
Popovich認為,不可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于缺乏相關的字面和所指意義,源語言的語言要素無法用譯語的結構、線性表達、功能或者語意進行替換;另一類是超越了純語意的范疇,即源語言的意義表達關系在譯語中找不到相應的語言表達。
二、語言的不可譯性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兩者的語音系統、文字結構和修辭方法都完全不同。二者各自都有許多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對等語的表達方式。而語言的不可譯性又分為語言的不可譯性和字形的不可譯性。
1.語音的不可譯性。每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語音系統,這是其它語言所無法替代的。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規律上相差迥異,某些語音現象在另一種語言中不存在相對應的形式,致使在譯語中根本無法譯出。從語音角度看:首先,漢語是單音節語言;而英語卻是集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為一體的語言。其次,漢語是聲調語言,講究平仄;而英語無聲調,只有語調的升降之分。例如:(1)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2)A: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The letter “b”.例(1)是我國古詩或對聯中常出現的利用字形進行拆字、合字的精妙表達;例(2)是英語中常出現的利用韻律、字形等進行的典型的文字游戲。
2.字形的不可譯性。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為表音文字,兩者在書寫上存在著極大差異,故兩者的文字特征無法互譯。例如,漢語中有一種拆字的寫作技巧,具有明顯的方塊字特征,基本上不可能將其轉譯。
三、各種不可譯現象的解決辦法
通過以上從語言上的不可譯性的分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語言上的不可譯性是絕對的。針對英漢互譯過程中的種種不可譯現象,許多翻譯理論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以下兩種:
1.轉換法。所謂轉換法,是指將源語文本中的一些涉及到語言本身的不可譯現象在目標語語境中用同樣的呈現手法表達出來。下面就是一則成功的譯例:
“Whos calling?” was the answer to the telephone.
“Watt.”
“Whats your name,please?”
“Watts my name.”
“Thats what I asked you.Whats your name?”
“Thats what I told you.Watts my name.”
這是一則小笑話,在翻譯成中文時,雖然Watt這個名字的諧音所產生的幽默意味無法在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語言中表達出來,但是我們可以用中文中同樣存在的諧音現象進行再創造:“你是哪位?”接電話的人問。“申默。”“請問您叫什么?”“我叫申默。”“是啊,我就是問您叫什么?” “對啊,我剛說了,我叫申默。”
這種短篇的笑話中可以用再創造的方式來解決不可譯問題。但是在長篇文本的翻譯中,因為要照顧前后連貫,這種方法就不能百分之百地適用了,這時就需要一種比較無奈的方法。
2.加注釋法。當文本的互譯過程中遇到涉及文化差異以及文化詞匯空缺等不可譯問題時,轉換法無法適用,只能采用加注釋法,這種方法必須要打破文本的連貫性,強迫讀者中斷閱讀過程去讀與文本無直接關系的注釋,實在是無奈之舉,但對相當多的不可譯問題來說卻是有效的辦法。
四、結論
通過上述例證分析,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兩種語言的表層結構(音形)上沒有信息轉換通道,只有深層結構(意義)有信息轉換通道。所以,代表某種語言的基本形態或韻律特征的美學表象要素在翻譯過程中難以再現。”雖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英漢互譯中的文化不可譯性將會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譯性發展,但是語言上的不可譯性是絕對的。
參考文獻:
[1]Bassnet,S.1980.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Catford,J.C A.1965.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Newmark,P.200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毛發生.2002.論不可譯性[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報.
作者簡介:
呂丹(1979.07-),女,碩士學位,空軍航空大學外訓系譯員及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