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特色發展的本真取向就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然而,看似熱鬧的特色發展之路卻在功利化思潮的影響下偏離正道,漸行漸遠,甚至人為地產生了一些誤區,必須得到有效診治。
【關鍵詞】功利化;學校特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32-02
【作者簡介】沈文濤,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江蘇揚州,22511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中階段教育要推動多樣化發展。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學校特色發展的本真取向就是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然而,看似熱鬧的特色發展之路卻在功利化思潮影響下偏離正道,漸行漸遠。
一、學校特色發展功利化現象種種
主管部門和學校把特色發展當成政績工程。為特色而特色,無特色而強造特色,開展所謂“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打造,背離了特色發展根本宗旨。
一是“形式主義”傾向。特色建設過程中學校不能正視教育的基本規律,像抓經濟一樣去追求所謂的效益最大化。對于學校特色建設過于功利,關注場面的宏大,關注效果的顯現,而忽視特色建設的漸進性。有一所學校讓所有學生學習吹奏豎笛,只要有人參觀,就會展示“千人吹笛”壯觀場面。豎笛演奏不是所有學生的共同愛好,不是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潛質,表演時濫竽充數自然不可避免。
二是“獨辟蹊徑”傾向。學校特色建設為了區別于其他學校而彰顯自身特色,打著“差異發展”“錯位發展”的旗號,在具體特色項目的選擇上刻意回避自身發展的不足,尋找比較“冷門”“邊緣”的項目作為特色發展的方向。絲毫不考慮這些“冷門”的、“邊緣”的項目是否適合學生。
三是“以偏概全”傾向。這是把特色發展理解為對個別或部分學生的培養,他們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招收一些特長學生,建立“競賽班”“實驗班”“特長班”等,精心打造使之成為支撐學校特色的“門面”。就特長生而言,他們接受的“特色”教育只是某方面的教育,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健康發展。這些學校不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只是想著怎樣“與眾不同”,怎樣不與其他學校的特色“撞車”,把部分學生某一方面的興趣或特長作為打造的重點。就全體學生而言,它只是為了某些學生發展的教育,是不平等的教育,是犧牲大多數學生而成就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這種“特色教育”背離了特色化的本意。
四是“隨大流”傾向。有的學校本來有一定的傳統和積淀,也有一些個性和特色,但因為學校不能固守正確的教育理念,缺乏創新的勇氣和創造的能力,丟掉了自己的長處和強項,跟風模仿別人的辦學模式,反而從有特色變成了無特色。
二、特色建設功利化負面影響
學校特色建設要能夠得到健康發展,就必須充分認識功利化的危害,去除功利化的【摘 要】學校特色發展的本真取向就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然而,看似熱鬧的特色發展之路卻在功利化思潮的影響下偏離正道,漸行漸遠,甚至人為地產生了一些誤區,必須得到有效診治。
【關鍵詞】功利化;學校特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32-02
【作者簡介】沈文濤,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江蘇揚州,225119)。桎梏,回歸本真。
首先,功利化違背教育規律,歪曲了學校特色發展的要義。教育不同于經濟發展,教育的效益往往呈現出滯后的特征,教育的復雜性與追逐速成的功利化思想格格不入。任何不顧實際的所謂“特色”只能是拔苗助長,結果不但會破壞它的生長規律,影響果實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顆粒無收。一所學校如果把社會聲譽、經濟收入等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主要目標,學校的內涵建設、內在利益的追求就會淪為實現外在利益的手段和工具。這樣,學校的功利追求就從根本上僭越了學生發展的根本追求。
其次,功利化導致學校特色發展走向簡單化、隨意化和形式化。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基于功利的需求,為特色而特色。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找特色,造特色。殊不知,特色不是“找”出來的,也不可能簡單地“造”出來。有些地方、有些學校熱衷于發幾份文件,開幾場研討會,辦幾次宣傳活動,搞幾次特色成果展示秀,認為這樣就能造出所謂“特色”。這種為了完成行政部門的任務,以行政手段推動特色建設,把外在的、具有表演性質的東西作為學校特色的建設內容,把特色建設的外在形式當作追求目標的行為,嚴重違背了學校特色發展的規律,妨礙了學校的健康發展。
第三,功利化的特色發展將會制造出新的教育不公平。學校特色發展是為了教育的更加優質、更加適合和更加公平。但在功利化的驅使下,有的學校只重結果,不顧過程,為了評獎、創牌而進行特色創建。眼光只盯著少數的特長學生,提供專門場地,配備優質師資,目的就是要這些學生能夠在各類競賽、評比中獲獎,在各種活動中表演作秀。這樣的特色建設只惠及少數人,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特色發展中的功利化追求,必然會促發校際之間的利益博弈,加劇學校之間的競爭態勢,使得本可以共同開發、共同享用的寶貴資源,逐步為各個學校或部門所“壟斷”,強勁的競爭態勢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從而對教育內在利益的實現起到阻滯和破壞作用。一些辦學確有特色的學校為了保持和擴大自身的優勢,甚至采用不正當競爭的手段來獲取更多的外在利益,直接加劇了不同層次學校之間的落差,從而制造出新的教育不公平,違背特色學校建設的根本目的。
第四,功利化會使得特色失去根基。有的學校急功近利,急于開展特色建設,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學校的特色發展經驗,借鑒其他學校特色發展模式,漠視傳統、不顧實際隨意選擇項目。事實上,盲目跟風會破壞學校已有的傳統與優勢,隔斷學校發展的歷史,喪失學校的文化底蘊,會使學校特色建設失去根基。這種做法不但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更是嚴重制約和阻礙了學校的特色建設。
三、防止特色建設功利化傾向的策略
首先,特色建設必須循序漸進。葉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農業,他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確實如此,教育就像農業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人才的培養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不能像工業一樣批量生產。教育像農業,有一個復雜的過程,農田里的幼苗只有通過培土、灌溉、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勞動,才能茁壯成長,最后結出豐碩的果實。學校特色有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一般要經過孕育、誕生、成長、成熟等幾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特色經過師生對其認同、內化、揚棄、創新才漸漸呈現出來,特色發展過程就是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創造的過程。學校特色發展應該立足傳統,關注實際,引領未來,只有系統規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其次,特色建設必須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學校特色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教育的優質。離開了學生的健康和諧發展,“特色”將變得毫無意義。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教育的作用,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當然,現代教育強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并不就是平均發展。教育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真正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應該正視學生能力、個性、智力和興趣愛好方面的差別。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都有不同的潛質,只有承認差別、尊重差異才會有真正好的教育,這才是特色教育的根本要義。學校的特色發展可以基于學校的生源狀況、辦學傳統、師資隊伍、區域位置、社區資源等,選擇適合于學校自身的發展策略、特色課程、特色項目和具體路徑,但其根本宗旨在于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第三,特色建設必須實施整體發展戰略。不能脫離實際,簡單隨意。特色發展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途徑、模式和行為表現,但其內涵一定是文化的、精神的。學校特色化的主體部分是學校文化,是學校傳統和時代有機結合孕育出的學校精神。學校必須基于學校文化進行系統建構,進一步就學校的教育管理、課堂教學、課程建設、學校德育諸方面進行有效整合,使得學校的特色融入每一個教育細節,發生在每一個教育環節中,出現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影響每一個人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