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嵩
【摘要】一直以來,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學生在素質教育觀下占主體性地位,因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下,面臨一個嚴峻的課題那就是:“怎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權利在教學中得以實現”。那么筆者將在文中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學生主體 ?初中歷史教學 ?實踐 ?思路 ?框架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32-01
教育課程體系只有建立在教育功能之上才能夠進行完整構建。初中歷史教育與其他科目的教育一樣也擔負著一定的教學使命,其不僅僅體現了“以史為鑒”的教育理念,而且是使學生感受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最重要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所謂歷史承擔的素質培養,是從挖掘歷史和認知歷史的方面進行實施,為了使學生基于歷史的認知能力得到有效培養。所以說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體現出來。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直很受教育界關注,這不但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理論上的要求,更要體現在實踐教學當中。
一、培養學生主體的學習意識
初中歷史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領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才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會自主發揮出個體的智慧,因為初中生的人生閱歷和知識水平都不是很高,缺乏主動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和思考意識,是學生主體教育的基礎,而且學生將個體的學習建立在個人主動性基礎之上的動力就是這種意識的驅動。所以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接受自己為主體地位的事實,并將此理念融入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從教學細節中的微小啟發和引導,是引發學生萌發自己主體地位的主要方法。常見的、具體的方式就是在教學課堂上讓學生多說,教師只做引導的輔助工作。例如學習到“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利用半個課時的時間來進行“民族匯聚”這個話題的講解,分別讓同學們談談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相處的氛圍相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師可以隨機找幾位學生對自己在民族發展中的作用進行總結。每個學生通過自我的評價,有體現自己的價值感,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學生獲取新知識,對自己的文化事業進行拓展,還能夠使學生體會出自我價值。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中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使學生發現“自我價值”,由此可見學生想要確立主體意識,首先必須意識到個體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學生自身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是體現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換句話說,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思維意識,才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立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和主動完成歷史學習任務。與此同時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也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重點要求。不能出現學生的思維只是單純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而沒有自己絲毫的想法,這樣也就體現不出學生主體的地位了,因此創造性和獨立性是初中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在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界視野下。所謂的使學生發散思維,指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遇到的問題與所學的知識,以及所有涉及到的知識聯系起來,從中探究問題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經過教師逐步的培養和貫穿。例如:學習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這一章節的時候,涉及到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社會主義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進一步向學生提問,例如,“可不可以說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通過與“可不可以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社會主義?”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個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相關歷史問題能夠聯系起來進行探究。
三、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意識
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起引導作用,而學生才起決策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行使教學權利的同時,找到平衡點,不但要體現出教師的職責,而且還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將學生獨立探究意識貫穿到整個歷史教學中,不是一兩節課或者一兩天就能完成目標的,都需要教師為整個初中歷史教學制定長期的規劃,但是不管怎樣,教師都要對學生的探究意識進行一定的訓練,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獨立探索歷史問題,使學生實現主體地位的功能。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尤其是課程改革之后,更加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教學中的計劃,制定長遠的、有效的計劃,在計劃中明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要執行者,教師主要對其進行引導。
參考文獻:
[1]賈淑霞,李艷潔.初中歷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
[2]王玉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6).
[3]劉洪生.初中歷史教學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以珠海市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