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蓮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因遇到了問題且需要解決而引起的。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有興趣,才有解決問題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們的積極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設置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的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由于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對象,時間等的不同,創設問題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下面列舉幾種來加以說明。
1.激疑引趣設情境。
興趣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于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求新知。設置這種問題,在于從興趣入手組織注意,使學生進入情境,產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例如,在教學“同樣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明很喜歡小兔子,他家養了4只小兔子(出示小兔圖)。今天,他到菜園里拔了4個紅蘿卜(出示蘿卜圖)給小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個蘿卜(邊說邊用線將小兔和蘿卜一對一的連起來)。小朋友們看看,有沒有多余的蘿卜?有沒有還沒分到蘿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數和蘿卜的個數有什么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學習新知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研究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舊中引新設情境。
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貫性,每一個概念、性質、公式往往是在相應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成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3.步步深入設情境。
步步深入設情境,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個個小問題,在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一步一步的深入學習、理解、掌握新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環節緊湊。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請班上兩名同學站在講臺前面兩邊表演兩人相對走。教師發號:“齊步走”到兩個碰面為止。讓學生看了演示后,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是關于幾個人的問題?(小結:兩人,也可以是兩輛車、兩艘船等兩個物體)
(2)開始時他們站的位置怎樣?(小結:兩邊即兩地)
(3)他們是怎樣走的?(小結:面對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師喊“齊步走”表示什么?(小結:一起走即同時出發)
(5)結果怎樣?(小結: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這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題意,思維逐步深入,從而突破難點,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
4.揭示矛盾設情境。
學習中的矛盾包括一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或預料、期待同新的課題之間的矛盾;課題內部已知與未知條件之間的矛盾;同時學習的兩種材料之間的矛盾;對同一個課題的不同認識之間的矛盾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現矛盾,把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就能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新知。
5.制造懸念設情境。
一堂數學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薩拉齊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么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么,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制造懸念,短短幾句話,使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6.深化知識創設情境。
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和切實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可進行深化性的設疑。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內容后,為了鞏固知識,可以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然后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學生回答為180°÷2=90°。又問:“對嗎?量量看”。通過度量,學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與它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啟迪了學生,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方式外,教師還要善于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總是處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積極活動狀態,始終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創造一種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發起排除障礙、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他們積極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充滿熱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