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一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濃厚的興趣,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濃厚的興趣,會減輕學生學習的疲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取得優異成績。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呢?
一、讓學生在想象中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世界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運用圖片、模型、標本、多媒體課件等形象化、直觀化的手段,盡管使一些生物形象生動、具體,但還需要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才能真正地掌握。比如,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盡管有圖片展示,也不是很好理解。可以引導學生把它想象成一條長長的繩索,要想把長繩變短那就要螺旋纏繞,這樣在學生腦海中就形成一個被解讀后自己能夠理解的圖畫了。關于細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可以讓學生把它想象成學校的門衛,學生會想到門衛職責是控制人員進出學校,會讓老師和學生這些和教學活動有關的人員進入,與本校教學無關的人員甚至破壞分子會被阻止進入,進而想到這和細胞膜的功能是很相似。想象力是一切創造的源泉,當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知識的海洋時,實際上他們也為自己開啟了智慧之門,提高了思維能力。
二、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許多知識都是在探索實踐中獲得的。讓學生動手去做,在探索實踐中學習是生物課的一種魅力。《種子的萌發》一課,教師即使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對種子萌發的三個條件(水分、空氣、溫度)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認知階段,于是我讓學生動手進行種子萌發實驗,指導他們觀察、記錄、統計和總結。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種子萌發的知識,還使他們對種子萌發與“水分、空氣、溫度”之間的量化關系有了理性的認識,進而擴展到對自然界事物間的相互聯系,事物辯證發展過程有了體會。學生動手的同時也動了腦,深奧的知識迎刃而解,知識學活了,興趣也來了。
三、讓學生在質疑中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可以培養創新意識,學生只要有了疑問,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對于初學生物的學生來說對生物世界的許多生物現象既感到好奇又感到神秘。例如,花草樹木的葉子為什么都是綠的?蜘蛛為什么能結網捕蟲?如此等等,都讓他們感到疑惑。教師正好可以根據這些“疑問”開展教學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不斷產生疑問和逐漸得到解決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探索環境,創設良好的質疑情景,讓他們在廣闊無際的自由思維空間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求知欲。
四、讓學生在玩耍中激發興趣
基礎教育應重視愉快教學,心情愉快可以強化智力活動。中學生稚氣未脫,活潑好動,模仿力強,反應快。鑒于這些特點,上生物課時,教師在教學中要讓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采取適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例如,學完基因和染色體后,我讓每個人以漫畫的形式設計一份基因、DNA、染色體三者關系圖,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并且讓大家都來進行評比,這樣本來難懂的知識就可輕松的落實。《事物中的營養物質》一課,無機鹽和維生素缺乏癥極容易混淆,區分不清。我就組織有表演才能的學生進行角色表演,讓每個人對這些缺乏癥印象深刻。可見,在玩樂中照樣可以開展教學,而且效果還優于常規教學。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才能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的知識。
五、讓學生在生活中激發興趣
生物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在教會學生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也要教會他們怎么把這些知識用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否則,就違背了學習生物學的宗旨。我在講完細菌真菌參與食品制作后,指導學生用發酵方法做甜酒;講完安全用藥知識后,指導學生如何準備旅游小藥箱等;講完事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合理膳食知識后,讓學生為媽媽設計一份減肥晚餐。在實踐中,可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同時也培養了探索精神,創新能力。
21世紀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只有更多的創造性人才,才能促進社會進步,人類社會才能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