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蘭等
關鍵詞:名醫經驗;尉中民;當歸芍藥散;婦科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31
中圖分類號:R24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8-0108-02
尉中民是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四大經典”國家級教學團隊《金匱要略》課程首席教授,從醫40余年,擅治月經不調、帶下病、不孕不育等婦科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隨尉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尉師應用當歸芍藥散治療婦科病的學術經驗總結如下。
1 善用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原文曰:“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同時亦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原方由當歸三兩、芍藥一斤、澤瀉半斤、茯苓四兩、白術四兩、川芎半斤組成。用法: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方中當歸辛甘而溫,主入肝經,為補血之要藥。芍藥味酸苦而性微寒,入肝脾二經,養肝血、柔肝止痛,同時有利小便之功效,《神農本草經》謂“主邪氣腹痛,除血痹……止痛,利小便”。川芎,味辛溫,活血行氣止痛。三藥共用養血調肝。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健脾燥濕;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水;澤瀉味甘咸微寒,疏利水道,消水泄熱。三者合用健脾利濕,行其所積,且與當歸、芍藥相伍,達到氣血并調、血水同治、肝脾兩調之功效。此方中芍藥用量獨重,意在補血柔肝外,加強瀉肝補脾,具有土中瀉木之功。六味相伍,調和氣血,使木條達,土氣暢,肝脾調和,脾健濕除,氣機調暢,諸痛自愈。酒和者藉其勢以行藥也,更可助血行,通經絡,除腹痛?!督饏T要略》中兩篇論述此方作為治療妊娠腹痛和婦人諸疾腹痛的要方。婦人腹痛,大多由于血常不足,肝血失養,肝氣郁滯,木不疏土,脾虛濕阻,土氣不暢,欲求伸而不得,故綿綿作痛。從上下條文中說明此方其一非惟為妊娠腹痛而設,其二非治所有腹痛。因此,闡明凡符合肝郁脾虛、血滯濕阻之肝脾不調的婦人腹痛,均可應用。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81303082)
另外,尉師常強調當歸芍藥散具有健脾利濕、養血疏肝及活血利水之多種功效,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督饏T要略闡義》云:“婦人之病由肝郁者居多,郁則氣凝血滯,或脹或痛,或嘔或利。云腹中諸疾痛,諸者,蓋一切之辭。當歸芍藥散,舒郁利濕,和血平肝,既有兼證,不妨加味治之,誠婦人之要方也。”研究表明,當歸芍藥散在婦科病治療方面最常用于月經病,以痛經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妊娠病,以妊娠腹痛為最;另外,當歸芍藥散還較多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及盆腔腫瘤[1]。尉師在前人用藥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治療經驗隨癥加減,將此方應用于肝郁血虛、脾虛濕盛所致的多種婦科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典型病例
2.1 月經不調
案例1:患者,女,27歲,2013年9月25日初診?;颊咴陆洸徽{1年余,本次月經僅少量出血,少腹隱痛,大便稀、夾有不消化食物、每日1次,苔薄白,脈細乏力。診斷:月經不調。辨證為肝郁脾虛,氣機郁滯。治以疏肝健脾、理氣止痛。組方:當歸15 g,蒼術10 g,川芎6 g,白芍、白術、茯苓、澤瀉、制香附各12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服藥7劑后少腹隱痛明顯減輕。守方去香附,加砂仁(后下)6 g、黃芪15 g,繼服7劑后大便形質改善,乏力癥狀消失,守方繼服藥5劑以鞏固療效。
按: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女性壓力越來越大,尤其中青年婦女面對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飲食和情志受到很大影響,久之肝郁脾虛,變生多種婦科疾病。中醫治療婦科疾病重視對情志的調養,即所謂“欲治其疾,先治其氣”。而女子有余于氣,不足于血。故尉師對本案用健脾養血、疏肝理氣之方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意在使脾旺血生,氣血調和。方中加用制香附,此藥疏肝理氣止痛,素有“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之稱,與白芍相伍,為治療肝郁血虛之月經不調的常用組合藥。全方健脾補血以治本,理氣止痛以治標,體現了尉師在中醫婦科治療方面的整體觀。
2.2 不孕癥
案例2:患者,女,34歲,2013年6月12日初診。2005年曾宮外孕1次,后未避孕至今未孕。3個月前做試管嬰兒移植未成功。主訴平日思慮過多,月經量少,易激動煩躁,婦科檢查未發現陽性體征。舌尖紅,苔薄白,脈細促。診斷:繼發性不孕癥。辨證屬肝脾不和。治當疏肝和脾,方予當歸芍藥散加減。組方:白芍20 g,當歸、白術、茯苓、澤瀉、柴胡各15 g,牡蠣(先煎)30 g,川芎6 g,女貞子、墨旱蓮、地骨皮、炙甘草各1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服藥15劑后,患者情緒較前穩定,舌脈如常。原方去澤瀉、牡蠣,加杜仲15 g、菟絲子15 g,繼服1個月以鞏固療效。
按:本案患者平素思慮過多、暗耗心血,陰血不足,癸水不充,兼夾心肝火郁,耗損腎陰。故重用白芍、茯苓健脾瀉肝、寧心安神,并用地骨皮滋陰清虛熱,取“靜能生水”之意。《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北砻髂I為生殖之本,本案患者易煩躁、脈細促乃陰血不足、虛火妄動之象,應采用滋陰潛陽法。尉師在養血活血同時加用女貞子、墨旱蓮滋陰固本,牡蠣滋陰潛陽,同時加柴胡疏肝理氣。諸藥相伍,使肝氣得降、脾氣得舒、陰血得生,從而提高患者的受孕幾率。
2.3 經行腹痛
案例3:患者,女,52歲,2014年3月22日初診。經期下腹部和下肢脹痛,無水腫,月事不規律、4~6個月來潮1次。近日腹痛、腹脹有所加重,伴心悸、氣短、乏力,情志不舒時癥狀更甚。現患者飲食尚可,大便每日1~2次,苔薄白,脈弦細。辨證為肝脾失調,脈絡不和。因患者處在圍絕經期階段,易受情志因素影響,肝郁氣滯則脈絡不通,導致腹痛頻作;血行不暢,不能充養五臟,則見心悸、氣短、乏力等。治宜疏肝健脾、理氣通絡。組方:當歸、赤芍、白芍、白術、茯苓、澤瀉各12 g,首烏藤、合歡皮各20 g,淡豆豉、制香附各10 g,秦艽、桑寄生各15 g,川芎、炒梔子各6 g,厚樸9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服藥5劑后,腹痛腹脹明顯好轉,守方服藥1個月后,已無短氣、乏力癥狀。隨訪半年,已絕經,未有不適癥狀。
按:經行腹痛為中青年女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尉師遵仲景意,以當歸芍藥散加減治之。本案患者肝郁氣滯明顯,故加首烏藤、合歡皮、淡豆豉、炒梔子以解郁除煩、安神益智,同時治標不忘治本,用白術、秦艽、桑寄生以標本同治,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思想,防止木病克土,釀生濕熱,導致病情纏綿難愈。
2.4 月經量少
案例4:患者,女,40歲,2013年8月9日初診。患者“月經量少、經期2天,1年余”?;颊呙娌坑悬S褐斑,喜靜惡動,動則乏力,飲食量少,眠可,舌苔薄白,脈細無力。診斷:月經量少。辨證為氣血兩虛、肝脾不調。治宜益氣養血、疏肝健脾。組方:黃芪20 g,當歸、白術、茯苓、澤瀉各15 g,黨參、熟地黃各12 g,阿膠、白芍、川芎、益母草、女貞子、墨旱蓮各10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患者服藥后月經量較前增加,經期3 d,乏力減輕,飲食改善,后繼續以此方鞏固療效。
按:月經量少或為稟賦不足,精氣本虛;或房勞多產,耗傷腎精;或久病氣血虧虛;或為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等,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所致。治療關鍵在于“開源節流”。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生于無形之氣”,故尉師重用黃芪,意在“氣旺血生”,又在當歸芍藥散基礎上酌加滋陰固本之品——熟地黃、阿膠、女貞子等,使脾旺血生,補而不滯,肝脾調達,則諸癥改善。
2.5 產后泄瀉
案例5:患者,女,29歲,2013年7月15日初診。3年來,患者小產后大便每日4~5次,成形或不成形,時有黏液。近來腹部隱痛。刻診:患者面色發黃,語音低落,乏力,情緒不暢,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濡弦。診斷:產后泄瀉。辨證為氣血虛弱,肝脾不調。治宜補益氣血、調和肝脾。組方:白芍30 g,當歸、制香附各10 g,川芎6 g,茯苓、蒼術、白術各12 g,澤瀉15 g,秦皮10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服藥7劑后,患者面色略顯紅潤,大便日行2次,乏力消失。
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有“濕盛則濡泄”,說明泄瀉主要病理因素為水濕。而脾主運化,喜燥惡濕,故泄瀉的發病主要責之于脾胃,所謂“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因此,泄瀉辨證要把握脾虛濕盛的病機關鍵,治療不忘健脾化濕。尉師治療本案用當歸芍藥散加減,因腹痛明顯,故重用白芍30 g,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標本兼治。另加蒼術健脾化濕,制香附疏肝理氣,使肝升脾降,氣機調達,則水濕自除,諸疾痊愈。
參考文獻:
[1] 陳德慧.當歸芍藥散治療婦科病的現代臨床應用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
(收稿日期:2014-11-06;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