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玲
【摘要】自從二十一世紀初國家教育部啟動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在各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材自主編制空間擴大,教育理念趨于科學合理,教師選拔與培訓更加受重視,考試招生更加公平等等。但具到體語文教育事業,筆者認為其仍舊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自從1997年“語文教學誤盡天下蒼生”的一聲吶喊到近幾年來著名作家葉開“對抗語文”的努力掙扎,無不說明語文教育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接下來筆者將從當前語文教育面臨的困境和如何找尋語文教育的回家之路這兩個大方面來闡述一下自己的一點淺顯認識。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育;尷尬現狀;解決策略
語文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決定了語文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相應的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歷來是萬眾睹目、次數頻仍而又備受爭議。筆者在閑暇時間閱讀了著名作家葉開所寫的《對抗語文——讓孩子讀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學》、南師大附中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以及王雷老師《語文教學,我的八個不明白》,由作者對當今語文教育錐心泣血地批判與審視不禁想到了當今語文教育存在的諸多怪現狀。
一、語文教育存在的尷尬現狀
(一)對語文教育內涵與性質的認識不夠清晰
“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語文從經學、史學中分立開來,專設一科”①,可以說自語文學科單獨設課以來,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就很模糊,存在較大分歧。例如語文獨立設科之初提出的語文教育工具觀,改革開放后提出的語文教育人文觀,還有諸如“語文喚醒教育觀”等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教育的某些特征,但是仍舊有失偏頗而不夠全面。語文教育的內涵與性質直接決定了其在中小學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效果。近幾年來中小學語文課堂上出現的“泛人文化”和“非語文”傾向就是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教育本質特征認識不清造成的。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雹谌欢谠趯ΥZ文課程人文性的問題上,人們往往又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時下講語文必首談人文性,工具性似乎淪為人文性的附庸和奴婢了”③?!胺喝宋幕北厝粚е隆肮ぞ咝浴钡膲嚎s,中小學語文課堂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不見蹤影,各種非語文的知識披著語文的外衣進入語文課堂。在中國古代有著“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語文教育“是與經學、史學、文學、哲學、倫理學等融為一體的所謂‘極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歷史、宗教、人倫等于一體的綜合教育”④,直到近代語文才從經史哲學中剝離出來獨立社科。但是由于受古代傳統的影響,語文教育的內涵界定不夠清晰,一直以來教育界流傳著“語文教育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的戲言便是突出表現。
(二)語文教材編選內容政治性較強,經典意識薄弱
教材作為教育的物質載體,其編寫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教育的質量。所以語文教材的編選內容的質量,其傳遞的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靶W教科書擔負的責任,比任何一個階段的教科書都要重大。如果你在小學階段讀的教科書是高品質的,代表一種文明的最好的常識教育,那么你即使不讀中學,不讀大學,也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健全的人?!雹萑欢v觀建國后編寫的各套中小學語文教材,便能發現意識形態的濃墨重彩,語文教科書淪為政治的宣傳陣地。盡管隨著“一綱多本”政策的實施,各地教科書編寫空間和自主權擴大,但是宣傳愛國愛黨、批判“帝修資封”,贊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篇目依舊占據較大比例。古代、現當代以及國外經典文學作品比例較小,這不得不說是語文教科書編寫方面的硬傷。
(三)語文教師的觀念陳舊、素質堪憂
語文教師的觀念陳舊、素質堪憂。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理論修養和教學素質將直接影響其施教對象即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長質量。如今許多一線中小學語文教師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教學任務繁重,或班級辦理工作費時較多,又或意志不堅、職業倦怠等等,在入職后對語文教育的最新前沿動態關注較少,專業視野狹窄。同時入職后便將將教育學、心理學束之高閣,較少翻閱語文教學專業的理論書籍,缺乏專業理論建構的教育教學實踐必然不會是科學高效的。教師就是用如此陳舊落伍、固化僵一的教學觀念和專業理論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那么其專業成長之路必然是走不長遠的。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出現的“對語文教育內涵與性質的認識不夠清晰”“語文教材編選內容政治性較強,經典意識薄弱”“語文教師的觀念陳舊、素質堪憂”諸多怪現狀使得語文教育漸漸誤入歧途,找不到回家的路。筆者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和未來的準語文教師,面對亂象叢生的語文教育不禁憂心忡忡。針對上述諸多問題的解決策略,筆者經過翻閱資料和深刻思考后提出了幾點淺顯的看法。筆者能力、閱歷尚且有限,不敢妄言對語文教育的改進有助益,但起碼可以以此警示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二、上述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充分認識語文教育的本質和任務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⑥那么“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什么呢?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曹明海老師指出:“‘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宋男灾塾谡Z文課程對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懷、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⑦聽說讀寫即對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所謂“教書育人”,就是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要為學生離開學校后的社會化過程打好堅實厚重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底子?!罢Z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⑧然而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育出現的“泛人文化”恰恰是對工具性的廢棄,對人文性的過度夸大。而“非語文化”則是語文教師對語文教育內涵認識不清的后果,在語文教學中注入過多的道德教育內容或架空文本,脫離語言文字的鑒賞訓練,那么語文就變成了別的什么課,不再具有語文味。筆者認為語文并非“模模糊糊一大片”,語文學科不能兼顧太多別的功能,擔負太多,自己的功能就會被削弱。
只有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內涵,語文教育的任務也就不言而喻了。筆者認為根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性質,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工具性知識和人文性知識。所謂工具性知識就是聽說讀寫方面的知識和訓練,而人文性知識就是本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現代公民意識、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等。在現實的中小學語文課堂中,許多語文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只重視學生的讀、寫教學,而忽視難以進行紙筆測驗、量化評價的聽說訓練即口語交際教學。葉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撰文批評過這種現象,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個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應該引起每一位語文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重視。
(二)語文教材編選淡化政治意識,樹立經典意識
在語文教材編選方面應做出的努力:第一,明確語文教材并非政治宣傳集散地,語文也不是道德之學?!罢Z文首先是讓孩子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祖國語言的優雅和精致,并且對這種語言產生興趣,直到能夠靈活應用這種語言。”⑨所以語文教材選文要回歸語文本位,立足語言文字訓練和文化熏陶、情感陶冶;第二,選文應力求文質兼美,所謂文美,就是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所謂質美就是文章應具有思想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但也并不是好文章匯集在一起就可以了,還得看這些文章是否難易適度,是否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第三,教材選文應該突出經典意識。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提高國民素質和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當務之急。
落實到語文教育方面,教材應該向中國古代優秀詩文名篇傾斜,這些文章浸透著中國古代文人雅士人生智慧的結晶,通過選入教材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經典文化無國界,外國文學經典名著也應該在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筆者認為教材對外國經典的選入如歐亨利、契訶夫和莫泊桑作品以及高爾基、海倫凱勒等作家作品比例仍然較小,可以借鑒《美國語文》的編寫體例,對世界文學經典、文學大家按照大洲和歷史線索的順序進行編選呈現。第四,語文教材整體上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對語言文學經典的倚重不能影響到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入選比例。著名語文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⑩
(三)切實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語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是中國語文教育和改革的關鍵。錢理群教授指出:“我,以及像我這樣的關心語文教育的學者、社會人士,應該關注這些教學第一線的中年老師,他們的精神狀態、語文教育思想和實踐,決定著中國中學語文教育的現在和未來?!?在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路上,語文教師才是最應該得到關注的。他們才是當前語文教育和改革的真正骨干和接班人。
筆者認為教師職業雖然是專業職位,具有不同于其他職業的專業性質。但是與其它職業一樣,教師職業也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問題。關鍵是當理想與現實出現巨大鴻溝,難以填平時,掙扎在第一線的語文教師還能否堅守住內心的教育理想和追求,能否依然默默耕耘,不問收獲。每一個有志于教育事業的人當初都是滿懷專業理想地投入現實教育的汪洋大海中去的,希冀為扭轉現實盡一己微薄之力,只是在現實中摸爬滾打幾年,有的老師妥協了,有的老師仍舊堅守。尤其是在曾經受到幾千年教育傳統影響的教育現實面前,個人的的努力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具體到語文教育中,教學的課文年年如此,每一批學生短時間內都是那幾個人,班級管理工作年年都是瑣碎擾人的,新課改改來改去依舊沒有多大起色,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而忘了初心的老師確實大有人在。但是在筆者看來教師是最不應該產生職業倦怠的職業,學生因為其未完成性而每一天都是新的,課文因為其解讀視角的多元化而每一遍都是新的。所以只有用心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天、每一篇課文的每一遍,只有堅守搞好語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才會永遠是充滿生機和斗志勃發的,或許在挫折面前會有“荷戟獨彷徨”的時候,但是有些事情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會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希望。教師應該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選專業和自己所教的學生,堅守語文教育的專業理想,在現實的繁瑣蕪雜中辟一塊心靈的凈土棲居于此,永遠保持對明天、對未來的美好希望,那么心中的理想便會開花結果。此外,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轉變自己的角色:由“甘于奉獻的蠟燭”到“不斷充電的長明燈”,關注語文教育領域的最新前沿動態,適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終身學習的理念最應該落實到教師職業上,教師以“傳到授業解惑”為己任,應該“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
歷經多次討論和教改,人們對語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共識。然而作為作為被議論、被批判、最改革最多的學科,卻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難解之謎,這不能不引發每一個語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線語文教師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面對亂象叢生的語文教育,筆者認為這首先是語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線語文教師的最為關切的事。此外,也是社會公眾應當關心的問題。教育從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的事,語文教育更是關系到未來社會成員和國民文化素養,所以筆者真切地希望語文工作者和社會公眾能夠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幫助語文教育回歸語文本位,找尋回家的路。
參考文獻:
[1]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頁。
[3]焦衛國.警惕語文教育中的泛人文化傾向[J].文學教育,2013.07:132.
[4]錢之俊.語文教材要灌輸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J].語文教學通訊,2014.11: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頁。
[6]李節:語文教育的傳統及其繼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梓訪談[J].語文學習,2014.09:12.
[7]呂憲華、袁慧.語文何以”立人”[J].語文教學通訊,2014.11:35.
[8]錢理群《中國教育的血肉人生》,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
[9]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J].中國語文教育,2009(1).
[10]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迫切問題[J].人民日報,1978.
[11]王雷《語文教學,我的八個不明白》,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頁。
注釋:
①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頁。
③焦衛國.警惕語文教育中的泛人文化傾向[J].文學教育,2013.07:132.
④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⑤錢之俊.語文教材要灌輸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J].語文教學通訊,2014.11:11.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頁。
⑦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頁。
⑧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
⑨李節:語文教育的傳統及其繼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梓訪談[J].語文學習,2014.09:12.
⑩呂憲華、袁慧.語文何以”立人”[J].語文教學通訊,2014.11:35.
錢理群《中國教育的血肉人生》,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J].中國語文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