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波
【摘 ? ?要】信息技術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并以其顯著的優越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教師有效教學。本文就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 ?信息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033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同時也為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有效的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枯燥,為教學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就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師生之間不能形成有效互動,教學時間投入多,實效差。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了有利條件,為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首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傳統教學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也就缺乏學習動機,易形成疲勞狀態。而信息技術手段,則集合文本、圖形、靜態圖像、動畫、聲音和動態視頻與一體,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并以其新穎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持續的注意力,進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其次,以其生動性和直觀性,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歷史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比較多,比較碎,所以,在理解和記憶上難度比較大。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復雜的內容具體化,形成生動的形象,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圖,單單是生硬的文字,學生記憶起來難度較大,而且容易遺忘那個,但通過制作flash動畫,方便了學生的記憶,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而且學生記憶準確,印象深刻。
第三,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信息技術的運用,還可以產生良好的互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還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習信心,強化自我主體意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單線模式的,而歷史知識具有時空跨度,容量大,不易說明的特點,所以,單線模式的課堂結構不能適應歷史課程特點。同時,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也滿足不了學生多樣化的求知需求。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急需改變,而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全面的創新與改革,解決了很多歷史教學難題,為優化教學課堂結構提供了可行性。
情景教學法、類比教學法、對比教學法,都讓歷史由零散的不好把握的狀態向科學化、專題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更能適應新課改后對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不同于以往單線模式的教學模式,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我們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廣泛運用網絡資源尋求我們所需要的資料,并將所獲取的資料根據教學目的,進行有效整合,呈現給學生一個內容、層次豐富的“文化大餐”。由于材料集中,簡明準確,所以更能形成爆發力,更能達到適應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現代課堂教學要求,使得課堂教學節奏明快緊湊。同時,這種課堂結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視野,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思路。采用信息技術制作的課件利用起來并不是單線性的,學生可以有重點的隨意選擇,也可以多次重復自己所需要的內容,還可以進行編輯補充,是一個非線性的、開放的系統,具有很大的可選擇性,更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三、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提高了教學效果
“有效教學”一直是教學活動永恒的追求,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學”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學活動是一項有目的的活動,追求成效是其基本的要求。然而,應試教育教學思維下,教師和學生功利心強,但太過于急功近利,教學活動付出不少,教學資源浪費不少,教學的實效反而不好。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創設了豐富的歷史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使學生積極而愉悅地投入到歷史探究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為實現歷史有效教學提供了基礎。
首先,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促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發揮合力。教學活動本就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活動,雙方圍繞教學目標,利用教學條件開展教學。教學過程也應該是教學雙方共同合作的過程,過去的教學活動,只重視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積極的教,學生不感興趣,沒有回應,教師的積極性也就不高,師生雙方都沒有了積極性,教學效果也就不好。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考驗,教師需要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考慮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促進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過程。師生雙方的積極投入,都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同時,雙方的有效合作又是相互促進的,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合力,教學效果自然會有大的提升。
其次,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促進了過程和結果的統一。隨著新課程頒布實施,教材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身心特點,更加的重視學生的實際需求,更加科學合理。但是教材內容的呈現仍是一個靜態的,還不能更好地發揮出其優勢,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將靜態轉化為動態,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并掌握。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索知識,還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及各類知識之間的網狀聯系,最終達到愉快的學習過程和良好的學習效果的有機統一。
總之,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為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了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結構,提高了教學實際效果,只要在教學中合理利用,一定會有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