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摘要】目前的美術課堂,似乎有了良好的結果,漂亮精致的學生作品,就是對美術課堂的教學的肯定。筆者思考是不是,在我們追求結果的同時,在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是不是還需要關注,例如:習慣、思維、合作等。本文就是在平時一線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對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一些習慣的培養做了一些粗淺的思考。
【關鍵詞】傾聽;思考;動手;探究;評價
當前一些美術課堂,執教老師只注重學生作業的質量,不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眾所所知諸多學習習慣,可以直接影響著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確立。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窗口期。反思我們美術課堂要從學習的哪些習慣培養起?,關注他們在活動中的哪些習慣表現,筆者做了一些思考。
一、培養學生用心傾聽的習慣。
對于學習而言,能夠傾聽別人的講話,是學生從小要養成的基本學習習慣,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素養和品質的基本砝碼。課堂上老師的講授,同學的答評,都是以語言進行傳達的。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語言講授時,要用抑揚頓挫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用心聽,在示范環節要用嫻熟的示范過程打動學生聽。對于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師來說,要時刻關注學生傾聽的狀態,避免出現在作業完成環節不知所措,評價環節支支吾吾,無言無語。不能用教師教授的技法和美術等相關術語進行評價。
例如在教授《快樂時光》一課時,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為了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可以配合播放舒緩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你有過快樂的時光嗎?哪些是最有特點,最有畫面感,最使你難忘的?通過這樣的手法,吸引學生的注意,達到讓學生傾聽的目的,并能逐漸培養學生有意注意和傾聽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在一些美術課堂中,學生不善于思考,出現描畫教材上和模仿同學的作品,基本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和過程。學生學習美術活動過程,歸根結底是激發學生善于思考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的過程。美術教材在設計環節中,設計了諸多的設計想象課,從不同方面和側重點對學生進行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習慣培養。如果教者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改變事物本身固有的色彩和形狀入手,一步一步化解學生固有的思考認識,點燃創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授《畫臉》一課時,除了讓學生知道已有的固定的臉譜的特征,所代表的人格涵義之外,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臉的裝飾具有鮮明的善、惡、美、丑之分,你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臉譜的描繪。表達出一種判斷傾向。這樣的思考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拋開固有的思維模式,能夠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反思的培養,加深對所學課程的理解。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習慣
美術課程具有極強實踐性,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體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體會和探究問題,逐步形成一定的美術技能與技巧。在一些美術課堂學生動手操作意識淡薄,動手操作習慣沒有長期得到鍛煉和養成。用膠用刀存在操作不熟練。這些基礎性的動手習慣和基本功不養成,直接影響著學生作品的質量。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者能有效調節動手操作的難易度,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的動手表現,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認可,讓每一位學生得到不同的成功體驗,會激發學生積極動手習慣持續養成。
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所謂的“合作探究”是指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即考慮到學生能力、性別等因素,將他們科學分配到一異質小組中,鼓勵同學間彼此協助,互相支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到團體學習的目標。合作學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人際交往能力等。現在學生所處家庭等客觀因素,加劇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在小組中一般很少考慮同伴的學習感受,對自己在小組中應承擔的責任意識淡薄。在教學過程中,教者讓每個小組起個響亮的名字,請小組成員談談大家起這個名稱的涵義。大家經過整合不同的看法,最終選定的名字,你喜歡嗎?從起小組名入手,培養學生能聽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經驗,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五、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習慣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占據著評價的主體。優、良、中、差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使學生評價鑒賞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訓練。這樣的鑒賞狀態,導致教師在一些評價環節上的有意創新,會被學生評價時膽怯、無言、冷場的冷水澆的興趣全無。新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任務已不能再是向學生灌輸多少現成的知識,而必須讓學生在新的學習氛圍里,能通過分析和思考,實踐與探究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評價,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力。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取決于學習習慣的優劣。筆者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生重要的成長基因。讓我們共同努力,注重學習中各個細節,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范夢.美術概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