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林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不會寫作文,最簡單的原因是教師不會寫作文?!睂懽魇菍W生進行自主、真實、創新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在農村初中語文作文的實際教學中,多數寫作課只是把作文題一布置,等著收上作文本,挑出分數較高的習作一念就算完了。這是很明顯的不適應素質教學的寫作方法。在體現素質教學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地關注,學生是不是通過寫作展示了自我的個性和創造的價值。本文主要對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問題做分析闡述,并從教學實踐中提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存在問題;應對策略
近幾年來,廣大農村語文教師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農村初中學生寫作能力,交際能力、語文綜合素養都有了較快的提高。但受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充斥著中學課堂,從總體上看,農村中學寫作教學還不盡如人意。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一、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的主要問題
1.認識并非到位——思想模糊。盡管學生作文中考分值比重較大,但是,由于教師對作文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對教材處理作文訓練的意圖理解不透徹,對作文教學指導思想的落實大打折扣,作文教學的目標遠遠不能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2.訓練缺乏系列——隨意性大。雖然作文訓練整體目標教師大都清楚,但各階段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訓練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師感覺該寫一篇作文了,便臨時布置一篇了事,而更多的情況是布置學生寫周記之類,或者隨便命一“話題”由著學生自由抒寫,寫到哪里算哪里。久而久之,學生覺著索然無味,喪失了作文興趣,連作文本也懶得交了。
3.指導方法不力——空洞說教。由于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三無”產品的現狀:即無寫作教學的理論體系、無寫作教學的課程體系、無寫作教學成熟的實踐探索,教師對作文教學指導意義的重視程度不夠,作文指導課不像閱讀教學那樣精心設計準備。即便是“指導”,也不過是寫作“知識”或“技法”上的一些空洞說教,對學生習作缺乏導向性,實用性不大。
4.批改講評不當——無針對性。修改、講評作文時,一般不是針對訓練目標集中精力重點指導,而是胡子眉毛、芝麻綠豆一把抓,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講評,什么問題都涉及到,結果是什么問題也都沒解決,反而給學生增添了無端的“愁緒”。
5.作文效益不高——應付了事。由于作文教學普遍存在注重知識、忽視能力的現象,教師關注的僅僅是作文的結果,沒有去仔細推敲學生作文的過程,訓練程序僵化呆板,訓練手段陳舊單調,以致學生寫作興趣不濃,積極性較差,常常是“為作文而作文”,只求完成任務了事,作文效益不高,適用性不大,學生寫作能力極不樂觀。
二、應對策略
在這十多年作文教學中,我經過多次的嘗試和驗證,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倡導:
1.推薦書籍,積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由于學生生活在學校與家庭的“兩點一線”的圈子中,“行萬里路”不一定人人能做到,但教師一定要求學生盡可能“讀萬卷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的古訓說得極是。教師就根據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給他們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尤其是反映學生生活的精品及當今文壇流行的一些作品,如《花季雨季》、《少男少女》、《哈里 ?波特》等,《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人文性較強的雜志,里面有許多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也符合青少年的閱讀要求。這樣,學生慢慢地就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書看多了,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也就多了,寫作素材也隨之得到廣泛和積累,為寫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2.喚起學生的寫作欲望
我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時,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同學們哇然起哄。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喜歡寫日記,他們回答幾乎是同一個答案:老師沒要求他們寫。其實,寫日記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條最為便捷的通道。第一:它可以培養學生對身邊的人和事的觀察能力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第二:它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為日后大作文作充分的準備;第三:學生平時多寫日記,他們就不會手生。特別是讓他們多寫感受日記,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他們會將心中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淚水、或彷徨或惆悵,抑或無奈的憂傷和盤托出。這對于師生來說,是一次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碰撞,而對于學生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訓練方式。這樣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喜歡上了作文,也克服了寫作的畏懼感,自然而然地愛上了寫作了。
3.在閱讀教學中相輔進行寫作教學,為學生寫作拓展新思維
研究閱讀與寫作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閱讀的心理過程是“感知——思維——吸收”,寫作的心理過程是“觀察——思維——表達”,二者的過程雖不盡相同,但都在“思維”上交叉結合。因此,思維訓練是讀寫訓練中最本質的核心因素,我們要將思維訓練滲透到讀寫訓練的全程,并著力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聯想、想像能力,使學生在借鑒、模仿創新中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就可以結合已學過的《音樂巨人貝多芬》引導學生就人物肖像描寫集中進行比較閱讀,揭示寫作規律?!兑魳肪奕素惗喾摇芬晃募杏?-9自然段突出貝多芬個性化的衣著、外貌特征的描寫,語言樸實自然;而《列夫?托爾斯泰》一文全篇濃墨重彩竭盡肖像描寫之功,語言生動夸張,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在不同的寫作風格中都以形傳神,凸現了人物獨特性。“教是為了不教”,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接下來,我就引導學生選擇本班的一位同學或某一位任課教師進行外貌描寫,力求傳神,題目是《請你猜猜他/她是誰?》。因為前面有了鋪墊,學生就可以把握觀察的順序與描寫的重點,做到有物有序,繪聲繪色。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有成效的,可謂是立竿見影。
4.教會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很多教師都認為什么事都由自己做才放心,作文批改也不例外。殊不知教師這樣辛勤的批改,等作文本一發下去,學生除了看看那紅紅的分數外,也就沒有別的什么收獲了。在教學中我發現叫學生結對子或以小組為單位評改自己的作文,學生的興趣很濃,覺得過癮。于是我就試行了。但在學生活動中,我事先會做好批改指導。通過具體的指導,使學生有步驟地、有目的的進行修改,同時還指導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評價,取長補短。講評課上,讓優等生朗讀自己的好作文;讓中等生講述自己的好段落;讓后進生來讀自己的好句子、好詞語。這大大增強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是非判斷能力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大膽地打破“學生作文教師改”的桎梏,教師給一些適當的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考慮、決定。其次,也要教育學生轉變“我寫你改”的舊觀念,要使他們懂得,作文是難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改,是整個寫作文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只能指導你怎么改,而不能代替你改。一個不懂改作文的人,將永遠是一個作文的門外漢。誠然作文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氨鶅鋈?,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改變目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不利局面,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本著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以人為本,不斷探索,大膽實踐,那么,我們的作文教學就一定會迎來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