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
【摘要】史學和歷史教學是史學發展的兩個方向,它們相對獨立又互相影響。高中歷史教學肩負著歷史教育和培養歷史學科人才的雙重使命。
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歷史與時代結合的產物,它能夠幫助學生讀史明智。史學理論的功用、研究方法、史學方法等,不僅對專門的史學研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教師的課程觀、教材觀、以及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都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本文針對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學理論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依據歷史學科教學的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對史學理論中史學的基本觀點、史學理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方面進行一些探究,希望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史學理論;史觀;新課程
1.引言
人教版教材編寫者馬執斌先生指出:“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是史學巨車賴以前進的兩個輪子。它們互相驅動,歷史教學呼喚著歷史研究盡快展示新成果,歷史研究期待著歷史教學盡快普及新成果”。生動形象的指出了史學研究的成果和歷史教學發展之間的密切的相互關系。具體而言,史學研究成果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和變革的動力,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以史學研究的發展為指導,同時也肩負著培養未來史學研究人才的重大使命。
2.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2.1教師專業發展需要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論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還是及時的組織、點撥,學生始終是主體,教師在備課階段不但要綜合運用史學理論進行科學整合教材,還要多角度發散性設計針對課堂中學生的即時性問題與答案,并運用正確的史學理論作出恰當的評價與分析,這必然會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智慧,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促進推動作用。
2.2學生發展需求
高中學生雖然在學習了初中通史教材后對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他們的判斷能力還沒有真正完全成熟。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適度運用史學理論,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對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現代化史觀的學習,進一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種不同的文明,汲取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的學習,引導學生自己在歷史學習中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探究學習中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3.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運用中的主要問題與成因分析
3.1歷史教學本身的問題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多地關注了課程標準“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由于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知識目標,而對史學理論在能力培養和“過程與方法”中的作用重視不夠,對史學理論基本內涵、史學方法的運用,諸如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古今貫通中外比較等全面辯證分析等方法理解不深、運用欠缺,這就直接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更不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大勢和新高考的要求。
3.2史學理論學術研究與高中歷史教學脫節的問題
高中歷史教師不宜在課堂上以授課的方式宣揚史學理論學術新成果中尚未被主流意識所認同的學術觀點,對于教學過程中明顯帶有學生個體傾向性的過激觀點和錯誤認識,教師應給予個別性的引導和糾正。高中歷史教學只有與主流學術觀點相一致,才能構建歷史教育與史學理論研究新成果之間的良性聯系。
3.3教師自身的問題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與史料之間的對話無疑是最基礎的工作,史學理論幫助教師建立起了與“無聲”史料之間的橋梁,進而引導學生在史學理論指導下正確認識和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結論。教師不但要具備對史料的分析能力,更需要科學史學理論的指導。而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只注重了對歷史知識的簡單詮釋,缺少運用史學理論解讀與指導史料教學的能力。
4.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策略與方法
4.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良好的史學理論運用環境
教師必須改變只注重梳理史實,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大量具體生動的史實材料,創設歷史情境,得出或論證相關的史學觀點,引導學生根據“新材料,新情境”并結合所學的知識,以正確的相關史學理論為依據,審視和闡釋有關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從而獲得啟迪和教益。給學生提供恰當的歷史材料,創設歷史情境進行學習,是靈活運用史學理論提升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論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
4.2挖掘教材的史學理論內涵
在歷史教學中尋找和闡釋歷史教材中的理論觀點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
學習、研討、分析、判斷和對具體歷史問題的準確透徹的理解和把握,更需要一線歷史教師結合教參認真審鉆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史學理論內涵,尋找理論問題的切入點,進行準確分析。
4.3提高教師的史學理論素養,將史學理論滲入課堂教學
史學理論是高中歷史教師的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教師應該結合新課程歷史教學實踐的需要或個人條件,對新課標歷史教科書或歷史研究中的某個具體歷史問題進行考證、辨偽、分析、綜合,進行新的敘述,得出新的結論,豐富和發展歷史研究成果。
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實現教材觀轉變的前提。教師能力的顯著提高是在教學實踐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產生;新的教育觀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驗的探索之中逐步確立。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是教師獲得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注重史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注重解決問題,注重經驗總結,理論提升,規律探索。
大膽把模塊內部和模塊間的內容科學合理整合。新課程“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擺脫教材的束縛,把教材當做引導學生學習的工具,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
4.4建構新型的評價模式
新課程要求歷史教學評價應樹立“全面、多元、發展”的學生評價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活動、歷史思維、歷史意識以及身心發展狀況及時作出評價。新課程改革以前的教學評價基本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題型比較單一,注重知識的考查而忽視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突出了對史學理論中新的史學研究范式和史學方法的考查,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考查。
5.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是以歷史學科知識為基礎的教學,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情況對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促使教師的教學方法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注重“三維目標”的全新的教學法,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化。如何在進一步將史學理論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還需要我們做出更多的探究與嘗試。
參考文獻:
[1]朱本源.歷史學理論與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2,04,(07)
[2]王加豐..史學理論與中學歷史教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09,(01)
[3]宮莉.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12,(11)
[4]陳二力.史學研究理論成果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指導[D]重慶師范大學.2012,03,(01)
[5]張燕.新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蘇州大學.2013,10,(01)
[6]馬飛.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品牌.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