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素群
【摘 ? ?要】眾所周知,高中數學的理論性和邏輯性非常明顯,相較于初中而言教學任務也要更加艱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同時,要求教師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主人公意識 ?合作互動 ?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01
實踐證明,很多學生從高中步入大學之后,由于沒有了家長和教師的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沉迷于享樂和網絡游戲,失去奮斗的目標,導致迷失自我。很多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沒有確立自我,完全依賴父母老師,導致一旦進入大學能力明顯不足,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自我,逐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其最終目的是培養新一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優勢,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破對教師的高度依賴。但是如何幫助學生確立主體地位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詳細論述,希望對其他教師具有借鑒意義。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實現自我的現狀和改進建議
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不僅可以加快教學進度,而且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確立自我意識,通過一些數學科學家獨立探求知識、對權威具有懷疑精神的例子,使其在心理上形成認同,喚醒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發的有意識培養這方面能力。教師要先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雖然很多教師在理論上知道要建立學生的主體性,但是由于高中階段數學學習任務中、內容廣泛,采用班級授課制,一個班人數一般在50到60人之間,教師要維持課堂秩序還要進行知識講授,挑戰比較大。不少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迎合應試要求,以自己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形成僵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將基本概念、公式進行逐一講解,然后學生運用公式做例題,課后布置作業鞏固,學生一直在教師的安排下被動學習。雖然學生也有表達自我的需要,但是由于前者更省事簡單,逐漸習慣被動學習。由此可以看出學生不能確立自我意識既有教師的因素也有學生的問題。
對于高中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的現狀,建議教師從以下幾點加以改進。
1.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在每節課結束的時候把新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告訴學生,學生先自己理解,但是我發現很多學生都不會預習,因為上課直接聽老師講會容易得多。對此,可以在預習中布置一些基礎的題目要求,學生大部分通過認真預習都能完成,在預習的過程中他們積極思考,找到自己的強項和弱勢,更加了解自己的水平。
2.偶爾給學生留下難度稍高的探究性題目。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考察也是一種挑戰,面對挑戰,大部分學生會不服輸,希望通過解決問題以證實自己的能力,激發學習動力,主動提高自我,實現主體的建構。
3.在做訓練題的時候,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安排不一樣的題目,讓他們在講臺上解答。這是對學生的思路和勇氣的極大考驗,無論學生的表現如何教師都要給出積極的鼓勵,使學生在被認可的過程中產生自信、實現自我,或者讓學生代替教師的角色走上講臺讓學生講解題目,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4.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只是引導者。無論教學設計還是教學過程都要以學生的需求為主,不斷改變教學策略,隨機應變,豐富自身教學技能,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及時定期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作為自己教學的參考。
二、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應該多溝通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成長環境也不一樣,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性格特點,了解其在意志、情緒、能力方面的個體特征,以此為依據對學生實行合理分組,保證小組成員彼此在個性和水平上實現互補,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學生一起學習會更活躍,沒有束縛和顧忌,當然教師要確保秩序的穩定。多設置合作類的項目促進小組成員的互動,例如在學習橢圓的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受到以前經驗的干擾,把橢圓和圓混淆,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工具,在課上分小組合作畫出橢圓,并且和圓相比較,可以自己總結其定義,學生在合作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長處分配任務,為達到共同的目標努力,逐步為自己準確定位,在合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確認自己的能力,建立主體性能。在一次調查問卷中,有多名學生表示自己主要是覺得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不敢發言,怕說出來被同學笑話,老師也會批評自己,所以上課都是低著頭,一聽到老師提問就害怕。這是因為從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極不自信所致。因此,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中來,不能以高姿態指揮學生的做法,而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態,表示自己也很疑惑,使自己和學生在同等地位上交流,學生會感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沒有顧慮主動老師溝通,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生培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給學生鼓勵而不是批評,有問題可以課下找學生私下解決,給學生充分的尊重。
三、完善教學評價
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形成。傳統教學觀念認為,教學評價就等同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但是隨素質教育理論的不斷深化發展,我們發現,評價主體是多樣的,包括教師和學生,評價對象不是單一的。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可以有效增強其主體性,例如讓學生養成定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的好習慣,可以提高其反省自己表現的意識,自己既是主體又是對象,有利于其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同時,學生也要以主人公的視角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很多學校在這個環節上比較薄弱。教師并不是萬能的,也需要不斷進步,使學生敢于懷疑教師的觀點,培養創新意識。那么教師如何對學生評價才能幫助其建立自信呢?很多老師說多夸獎,這是片面的一味的贊揚只會使學生失去理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尤其是把學生的努力作為主要評價標準,沒有笨學生只有懶學生,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性格進行評價,并且給出正確的方向性指導,這都對其主體性建立具有輔助作用。另外評價方式也要多樣化,貫穿于教學中,可以采用口頭、書信、作業評語等多種形式。
通過以上幾方面分析發現建立學生的主體性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參與,從多方面著手,綜合利用一切教學資源為學生的服務。教師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在教學中完善教學機制,不論在課堂之上還是課下都要做好引導和帶領作用,為學生樹立典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