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
摘 要:以健康的定義從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入手,分析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闡述現階段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隱患,從健康的四大基石來分析怎樣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生活方式;健康;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發展,簡單的吃飽穿暖早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需求,健康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
很多人認為只要沒有疾病就算是健康,其實不然,健康是指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只有三者都能滿足的人才算是健康的人。現代社會處于“亞健康”狀態或正在步入“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關注人類健康,不僅是健康專家、營養師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事。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直接因素,研究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很有必要。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就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作為健康的四大基石。
一、從健康的定義探討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1.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身體健康需要合理的膳食、均衡的營養和一定量的身體鍛煉。從目前國際上人們的物資條件和生活水平來看,物質生活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收入逐漸出現剩余,當收入寬裕時,人們更多追求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現階段大魚大肉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社會現象,食用轉基因油、使用過量化肥農藥的蔬菜食物;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長期坐在辦公室內,缺乏運動。在這樣的環境下長期生存造成肥胖、腦血栓、腦淤血等現代文明病的出現。人們在注重個人收益的同時,也應該時刻關注個人健康,每周安排一定時間參加體育活動,參加一定量的身體鍛煉,達到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2.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對待事物的態度,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個人的樂觀悲觀心態等都是心理是否健康的表現。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人們心理壓力增大,如果沒有良好的發泄方式,一系列精神疾病將會產生。家庭環境、物資條件、社會影響等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交際圈、交友能力、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工作能力展現了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時代對人的要求不能局限在專業領域,單憑一個固定的空間全然不能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出差、旅游、跨省學習、跨國進修等都成為了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適應能力低下者將會給個人甚至家庭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苦難。
二、從健康的“四大基石”分析怎樣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
民以食為天,合理的膳食很重要。合理膳食、均衡的營養搭配能使人控制體重,保持身材,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病的發生率。營養均衡搭配,不暴飲暴食,不僅有利于控制體重,消化道、食道功能也能得到適當的保護。
了解自我的體質狀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飲料食物。盡量少飲用碳酸飲料,盡量食用綠色蔬菜食物。
2.適量運動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運動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最有效的手段。體育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垃圾的堆積,能有效抑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長期堅持參與有氧運動,比吃保健品對身體健康的效果更為顯著。
快走、慢跑、養身導引術、太極拳、健身瑜伽等都是最有效的健身方式。其中快走、慢跑、太極拳等消費成本低,運動場所不限,適于任何群體參與,而且動作無難度,易學,容易找到同伴。
3.戒煙限酒
吸煙有害健康。當今很多年輕人因吸煙、酗酒造成提前衰老,心臟功能衰竭,肺功能下降,各種疾病頻繁出現。
適量飲酒有促進血管流通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適當選擇飲用一定量的白酒對身體有好處,紅酒有養顏的作用,女性每天選擇飲用少量的紅酒能使皮膚紅潤有光澤,但應注意適量,過量的飲酒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表現。
4.心理平衡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人們的心理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心理平衡是一項重要的“工程”。能掌握好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起搏器。大多神經性疾病、心臟病等都是由于自我心理作用引起的。心理治療大多是在環境很安靜的情況下進行的,為的就是能給患者浮躁的內心以安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國戰.大學生生活方式及其引導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06).
[2]劉文華.大學生“運動型”生活方式的培養[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S1).
[3]胡正春.大學生生活習慣與體質健康的相關性研究——以寧波大學科技學院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10).
[4]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03).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