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榮
摘 要:監督制度在西方源于古雅典城邦和古羅馬對權力的制約,在中國則始于古代御史監察制度。監督制度既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必要手段和關鍵環節,更是國家防腐的重要機制。因此本文從行政執法的角度出發,在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現狀闡述的同時提出幾點合理性建議,進一步完善監督制度。
關鍵詞:監督制度;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
一、行政自由裁量權概述
1.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概念
行政自由裁量權是現代行政權的核心,是一種真正的和實質性的行政權力。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指國家賦予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的幅度和范圍內,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條件,在各種可能采取的措施中進行選擇的權力。它是行政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主體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權限,也是現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2.行政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在社會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事務的范圍有逐漸擴大之勢。顯然,法律不可能對社會中的所有事物規定得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因此法律賦予行政主體在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較為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其次,在現代社會,各類行政事務往往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因此,立法者在立法時一般只規定基本的原則,而具體的規則通常交由專門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處理。最后,現代法治要求行政主體必須嚴格執法,不允許違背憲法和各項法律法規行使自由裁量權,同時要兼顧協調法治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使其不發生更為激烈的沖突。
二、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控制
1.內部控制
第一,嚴格執法。嚴格執法主要是對行政主體自身的要求,要求其在守法的前提下深入貫徹行政執法的理念,做到不違法,不越權執法,不違法行政。具體來說要增強程序意識,嚴格執法程序。執法中,常有執法人員以怕麻煩、怕影響行政效率或以為行政相對人法律知識不多、不太懂程序而任意簡化法定程序的現象。
第二,理性執法。理性執法是指行政主體在執法過程中不得摻雜個人主觀意愿和個人感情理性處理行政事務。一是處理好合法性與合理性沖突的問題,二是理性地、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問題。
第三,落實責任。現階段行政主體濫用職權的現象普遍出現,而執法機制缺失責任承擔的部分。為了使行政執法過程中減少問題的出現,維護良好的執法環境,切實落實責任是我國行政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一是行政主體要堅決貫徹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思想作風,堅決防止和糾正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二是行政主體要建立健全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長效機制,切實維護好行政相對人的權益。
2.外部控制
(1)加強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立法控制。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國應加強行政立法,要從實體和程序上雙重規制自由裁量權的運作,對自由裁量權施加法律控制。首先,進行合理控制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提高立法者立法的質量,增強法律實踐上的可操作性,盡可能縮減自由裁量權的輻射范圍。其次,目前我國的行政程序還不統一,很多領域缺乏程序的規范,加上行政主體不重視行政程序,因此應加速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最后,立法要對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權責統一,責任明確,力求從源頭上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恣意、專斷,避免行政立法的部門保護主義,以更好地適應行政管理的高效和暢通,同時要加強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機制,強化行政檢查和行政復議制度。
(2)對行政自由裁量權進行司法審查。第一,對行政主體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所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時,要掌握一定力度。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地位相對來說要高于行政相對人。因此,除了遵循憲法和法律的一般原則外,還要求行政行為做到公開、公平。第二,審查行政主體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是否背離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目的,是否有濫用職權的情況。在審查時應盡量控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行政主體的決策。除非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行政主體是出于非法目的以及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行政主體在行使權力時有嚴重的違法行為,如有此類情況,必須依法予以撤銷或改變。
3.加強社會監督
目前,我國仍缺乏較為完善的社會監督機制,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參與較少,這也是導致近些年來行政主體自由裁量權被濫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加強群眾監督,就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拓寬群眾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渠道。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完善公開辦事制度,推行政務公開。進一步完善信訪、舉報制度,設立專用舉報電話。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監督作用,擴大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
參考文獻:
[1]司久貴.行政自由裁量權若干問題探討[J].行政法學研究,1998(02).
[2]游振輝.試論行政執法中的自由裁量權[J].中國法學,1990(05).
[3]毛光烈.試論行政合理性原則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J].法制與社會,2010(14).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