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再宇
要想奪得消費者的注意力,你必須有所取舍。
現在流行H5。每次不慎打開H5頁面,我的心都在哀嚎。
有些H5做得過于“炫酷”,各種動態效果疊加變幻,如同一個剛學會做PPT的孩子的“炫技作業”;還有各種花樣的點擊方式,你要是找不到正確的密碼根本無法進行到下一步。這都不算什么,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堆積控。手機屏幕本來就不夠大,有時一打開嚇我一跳,黑底白字密密麻麻撲面而來,我默默地退出,看到對面的白墻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影像殘留,使勁眨了幾下眼睛才恢復一點視力。
產品就像企業家的孩子,誰看自己家孩子不都是優點呢?見人就要說,說半小時不重樣兒地夸,漏了一樣都覺得虧了,可是對方真的有興趣有時間聽嗎?尤其是注意力高度“渙散”的互聯網時代消費者?
嚴歌苓說審美有一段說得特別好:“能用一根線條達到效果,就不應該再多加一根線條,真正貴氣的東西,往往在外觀上內斂沉著,大拙若巧?!?/p>
看看現在的微信公眾號,借助于編輯器,我們可以在上邊加多少花哨的東西——動漫效果的“求關注”,寥寥幾百字的正文下邊接著一大串尾巴:求點贊求轉求推薦,隨機推薦文章回顧,微信公眾號介紹(還要分文字版和圖片版都放出來),按指紋或二維碼關注……一恍惚仿佛走進了牛皮癬廣告小天地。
你再看現在的廣告,反正互聯網不限版面,多多益善,一次傳播要發七八條廣告,如果七八條都是講同一個訴求倒也好,每個版本講一個訴求點,直讓人眼花繚亂,什么都沒記住。
說到底就是貪婪。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羅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就提出了USP理論,要求向消費者說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簡稱USP理論。USP理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每個廣告不僅靠文字或圖象,還要對消費者提出一個建議,即買本產品將得到的明確利益;二是這一建議一定是該品牌獨具的,是競爭品牌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三是這一建議必須具有足夠力量吸引、感動廣大消費者,招徠新顧客購買你的東西。簡單的說——USP就是:獨特銷售理論,也就是給產品一個賣點或恰當的定位。
看明白沒?一個。營銷訴求點必須集中于一點全力出擊,就像錐子一樣刺破靶子,留下深深的印記,而不是以七八個拳頭分擊各處,七八個訴求那也叫定位?八爪章魚才能這么定位!
話說回來,有些老板會很委屈:我的產品這么好,它價格又低、質量又高,它設計得有多美你知道嗎?它的品牌故事有多動人你知道嗎?它功能那么齊全,它有那么一大堆優質粉絲,我為什么不可以說出來?
我想問的是:您知道消費者有多懶嗎?科學研究說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10%,可是您知道連這10%,消費者都很少能動用完全嗎?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為了處理這些信息,人類大腦自動進化出一種信息處理模式,那就是迅速地遺忘與生存無關的信息。這是個熱點大爆炸但是瞬間被遺忘和切換的時代,消費者的興奮點不斷轉換,瀏覽代替了閱讀,他們的大腦幾乎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你必須用錐子刺痛他們!提煉出獨一無二的價值主張,將一切邊角料全部舍棄,讓所有渠道所有媒介都只傳遞出這一個獨一無二的信息,在消費者的心智中牢牢定位。
佳能在2008年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人認為佳能是一個穿著正式、35歲左右的工薪族才會選擇的產品,而其在20歲左右年輕人的群體中認知度偏低。為了打動年輕消費者,佳能專攻“色彩”定位,舍棄“年輕、時尚、科技、性價比”等傳播角度,以“你好,色彩”作為唯一的宣傳口號,目標消費者從專業人群成功轉向時尚的年輕人群。
作家毛姆曾說:“你怎么能寫出一部思想意義深遠的劇作,讓《泰晤士報》的批評家端坐在正廳的前排座位上,同時又讓站在頂層樓座上的女店員忘掉拉著她手的年輕男人?”你不可能同時取悅所有人,請放棄以盡可能多的訴求點打動盡可能多消費者的奢望,這不是信息匱乏的年代,要想奪得消費者的注意力,你必須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