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中介公司或者經紀人不應該成為買賣雙方信息流通的“墻”,經紀人可以是服務的提供者,平臺方則應該更好地服務于“B(經紀人)2C(買方、賣方)”。
在北京西二旗西路的領秀新硅谷一角,“鏈家網”的標識十分醒目。而不遠處,就是北京上地的新地標——百度大廈。鏈家網員工開玩笑地說,公司搬到這里后,從百度、騰訊這些互聯網大公司“挖”人就更方便了。
今年春節前后,閆覓加入鏈家網滿一周年,此前他在百度工作了6年。現在他是鏈家網CEO彭永東手下的干將,全面負責鏈家網技術和產品的VP,而閆覓的“左右手”——鏈家網大數據、移動端產品開發的成員,分別來自百度、高德。現在鏈家網200多人的團隊,絕大部分新鮮血液均來自一線互聯網大公司。
“2014創業伊始,我們從這里出發”,在鏈家網新辦公樓的轉角臺階上,這一段話提醒著大家,“鏈家網”是鏈家地產這家已有14年歷史的傳統房屋中介公司“互聯網化”轉型的重要嘗試。
2014年,鏈家地產的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交易傭金50億元,對于這樣一家大體量的公司來說,再單純依賴線下物理擴張的方式,來實現規模化的增長,已經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當幾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在遭遇互聯網勢力的挑戰時。鏈家從“大公司”到“大平臺”的轉型,“互聯網化”將是重要的推動力。
在鏈家內部有這樣一個比喻,鏈家網好比人的大腦,鏈家地產的線下門店好比手腳軀干。未來線下渠道仍然是鏈家重要的資產,但是鏈家最有想象空間的將會是“網”。
在彭永東的印象里,房地產行業線上線下兩條線,在2014年以前幾乎“相安無事”,相對獨立發展,2014年一年很多垂直領域都在嘗試打通線上線下“非常的火”。彭永東他們已經明顯感受到,今天大家都在“侵入”對方領地,線上往線下走(比如搜房、搜狐焦點)、線下往線上走 (比如鏈家、我愛我家),而未來則會往平臺化發展。
“用戶”思維
彭永東是鏈家網的“老人”,見證、親歷了鏈家網從“鏈家在線”蛻變、轉型的“痛并快樂”。
“鏈家網”前身是“鏈家在線”。鏈家體系大規模的IT建設從2009年開始,整個系統分成內外兩條線:針對鏈家的客戶 (買方)、業主(賣方),針對鏈家的經紀人。傳統的這兩條線都是在PC端進行,即鏈家內部通常說的“外網”(“鏈家在線”)和“內網”(“SE”)。
也是自2009年開始,鏈家地產與IBM合作,力求從以規模及效率為中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向以服務為核心競爭力轉型。2010年初引入原IBM全球咨詢事業部高級咨詢顧問彭永東擔任副總經理后,其官網“鏈家在線”開始迅速發展,并于同年10月正式上線。
鏈家網的獨立行走,則始于2014年。同年10月底,鏈家地產宣布全面停止與搜房網合作,隨后“鏈家在線”全新升級并更名為“鏈家網”。在此之前,鏈家網已經獨立成立公司,徹底從鏈家地產原來的組織結構中剝離出來,鏈家內部稱之為“二次創業”,“用一種切割式的方法,真正啟用純正互聯網思維的人”。
來自互聯網大公司的閆覓,就是在此期間引入的“新鮮血液”。鏈家網希望借由這些來自互聯網的新鮮血液,帶來互聯網思維,核心就是“用戶思維”。彭永東對此深有感觸:線下和線上視角不同,某種意義上來說,線下很難自己變革,所以鏈家的這場變革是由線上發起的。比如鏈家“100%真房源”的改革。
鏈家網首席內容官徐東華入行14年,從經紀人開始做起,穿了14年的西服,2014年后到了鏈家網,現在他常穿休閑運動衫。剛去鏈家網時他也是兩眼一抹黑,用了很長時間才適應。“我們傳統經紀人看東西的視角是,總還在猶豫要不要真的直接和客戶這么說。而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沖擊主要在于思維上。”
過去他做經紀人時也遇到過類似的事:為了成交,在帶客戶看房時,遇到陽臺有漏雨,立馬把客戶拉了去看臥室。而“真房源”信息,則是從客戶的角度,而非從經紀人為了賣房、為了成交的角度,把房源詳情釋放出來,放出巨大的可供客戶挑選的空間。
彭永東介紹,鏈家投入了幾百人的團隊來搭建全國樓盤的數據系統。這個數據系統一是相對靜態的“樓盤字典”,鏈家從2006~2007年就開始積累樓盤數據,除了房屋的基本情況外,每套房源周邊的配套、是否有嫌惡設施等信息都會標注;另外是整個交易過程中的動態即時數據。除了這數百人的團隊進行相關數據的采集、錄入、加工、標準化,鏈家還發動幾萬人的經紀人提供原始數據。“這是很難的事情,背后要花很多的時間,很難從量化指標上很快有結果,但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好像短期不能見效、長期卻一定有幫助的事情。”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鏈家正有一些“互聯網化”的底氣。單從客流的角度看,鏈家網目前已經占到鏈家地產所有渠道的30%,這意味著近1/3的客戶第一步先接觸鏈家網,再找到經紀人。
用“活”數據
有了數據只是開始。“如果這些數據不經過加工和產品化,用戶看完以后體驗就會變得很差。”彭永東介紹,今年鏈家網很重要的工作是把數據全面升級,提升數據和數據的相關性。
舉例來說,現在各類房產中介網站都有戶型圖,鏈家網怎么用戶型圖呢?從互聯網產品經理的角度來說,他就會想,有些女性特別喜歡廚房大,那么能不能有“廚房大”的標簽。“這些都是數據的產品化,而且是用戶思維。”彭永東透露,鏈家網新版本會升級搜索功能,用戶可以任意搜索,包括搜索非結構化的數據,比如“離地鐵近”等等,“這在中國房地產領域也是個嘗試”。
“用戶思維”的前提是了解用戶的需求,也就是給用戶“畫像”。換句話說,信息數據的采集本身非常重要。這個行業的特點決定了交互的三方:客戶(買方)、業主(賣方)和經紀人,各方主動貢獻信息數據的意愿都不高。鏈家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閆覓介紹,他主管下的大數據技術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相關數據倉庫的架構,并已開始收集數據,數據流包括用戶已經在網上瀏覽或搜索的行為,以及線下的看房行為,下一步則是逐步建立用戶畫像,并據此完成推薦算法,最后要實現的效果是:逐漸幫用戶清晰需求,一是通過機器算法,一是經紀人的幫助。
這也是鏈家網首次對外曝光這只低調的大數據團隊。在它們看來,鏈家最大的數據資源是客戶在線下看房的動態即時數據。這些數據之前不是沒有,只是記錄而已,即經紀人在鏈家內網系統上的客戶看房記錄,當時記錄的主要目的是對經紀人的運營監管,現在則是要把這些數據用活。
用“活”這些數據的階段性產品,就是鏈家網在移動端“掌上鏈家”上醞釀推出的“看房助手”新功能,類似于移動端旅游APP的旅行日記,能把用戶線上線下的看房流程、數據串聯起來。鏈家網還有很多類似的產品功能升級在計劃中,主要目的是:留下用戶需求的痕跡,把這些數據反饋到大數據團隊,等到用戶再進入鏈家網時,鏈家網對用戶的看房需求會把握得更精準。
用彭永東的話說,未來“互聯網化”的房產中介會變得越來越智能,這就是大數據的力量。
傭金模式
一家側重線下實操、靠傭金吃飯的中介機構,將如何面對“去中介化”這個話題?現實的狀況是,一個微信就能把兩個人聯系在一起,很多信息通過朋友圈在傳播。已經有經紀人在朋友圈曬房源信息,已經有APP將傳統房產中介視為核心資源的業主信息免費公開。
不過彭永東認為,未來平臺的誕生不是去中介化,而且經紀人的價值會得到放大。房地產做O2O,Online的核心是有沒有更高質量、更全面的數據;Offline的核心是服務,這個行業需要大量的線下看房、比較、交易,經紀人以及相關服務團隊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鏈家網這樣的平臺的力量,則是能放大經紀人的好與不好,“未來經紀人個人的品牌在平臺上將被釋放”。
從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來看,信息一定會越來越開放,單純靠信息來收費的時代已經遠去。對于鏈家等傳統房產中介公司來說,它們的敵人不再是同業公司,而是這個時代,尤其是當傳統行業被賦予了新的互聯網思維時。
在互聯網思維下,傭金模式是好模式嗎?互聯網思維的基礎是基礎信息免費,增值服務收費。在彭永東看來,二手房買賣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流程,需要專業團隊提供專業服務,比如保障交易、資金的安全,目前鏈家已針對房產推出了自己的金融產品,甚至未來鏈家的平臺上會圍繞房產交易出現更多的衍生服務。彭永東強調,包括鏈家網在內,大家都會思考創新的方式。
“丁丁租房”會是鏈家在新商業模式上的探索嗎?這是鏈家投資的一個創業團隊,是獨立業務。丁丁租房的廣告很吸引眼球——“免中介費,只收取房東五天的房租做服務費”。事實上,在房屋租賃市場,當信息經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正變得更透明、更通暢后,單純依靠售賣信息的價值正在減弱。鏈家投資“丁丁租房”,我們可以解讀為,這家傳統房產中介公司正在“互聯網化”的過程中摸索和試錯。
那么在房產買賣環節呢?中介公司或者經紀人不應該成為買賣雙方信息流通的“墻”,經紀人可以是服務的提供者,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環節的相關流程手續等服務,也可以為用戶提供特定需求的服務,比如在30天內完成房產交易等,而平臺方則應該更好地服務于“B(經紀人)2C(買方、賣方)”這件事。
彭永東認為,房地產O2O的領域里一定會孕育出來一個非常大的平臺,這個平臺會是誰呢?一定是線上要強,線下也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