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偉
鋼鐵電商,進化有理。有了“互聯網+”的啟迪,鋼鐵業者終于可以明確電商平臺潛力的巨大。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提出“互聯網+”概念,不足百字的論述,卻讓深耕傳統行業電商的玩家們熱血沸騰,張峻楨便是其中之一。他參與創立的中國鋼鐵現貨網(以下簡稱“鋼鐵現貨網”),在誕生9年后,終于看到了國家層面的導向支持。
“畢竟垂直行業的B2B與B2C、C2C有巨大的差異。”張峻楨說道,相對于消費層面的電商,B2B發展滯后,行業互聯網化緩慢,整體看,至上而下,沒有互聯網思維;至下而上,缺乏互聯網手段。如今,有了“互聯網+”的啟迪,至少,鋼鐵業的行家們終于可以明確,“電商”的確有不錯的前途。
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鋼鐵總產量8.23億噸,國內消費及出口總計8.22億噸,供需基本持平;有機構測算,2014年全國電商平臺交易量占總交易量的10%左右,僅相當于8000萬噸的粗鋼交易。可見,鋼鐵交易的電商化水平有限,但潛力巨大。
從最初“觸電”,到后來切入交易環節,再到衍生服務布局,張峻楨不斷推動鋼鐵現貨網的演進。在他看來,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順時應勢,才是垂直B2B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
“觸電”先鋒
與許多電商創業一樣,鋼鐵現貨網的誕生,最初也是基于互聯網帶來的高效率與低成本。
2006年,已經在長沙做大鋼貿生意的龔年華,設立“長沙鋼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將鋼貿產品的詢價、報價搬上網,避免每天數百通電話、傳真的重復性工作。就這樣,隨著鋼貿資訊的豐富、標準化,搜索引擎的上線,鋼鐵現貨網逐漸被鋼貿玩家們接受,聲勢日隆,成為業內成功“觸電”的先鋒。
2009年,張峻楨還是浙江物產的投資總監,他代表這家世界500強的貿易巨頭,前往湖南做并購。期間,因為浙江物產的鋼貿量位列全國前三,張峻楨也通過各種關系,接觸、考察鋼貿類的項目,由此認識了龔年華,
經過半年調研,張峻楨確定鋼鐵現貨網的平臺屬性明確,行業基礎好,客戶集中度高,又符合浙江物產發展電商的規劃,因此建議公司收購鋼鐵現貨網。可惜,缺乏互聯網基因的浙江物產以為:自己可以輕松搭建出類似的平臺,于是,中止了收購計劃。
此時,鋼鐵現貨網的資金流已經非常緊張,人才也開始流失,龔年華向張峻楨求助。張峻楨篤定網站的長期價值——假以時日,待環境成熟,它必然可以爆發。所以,他利用自己的人脈,為鋼鐵現貨網尋求各路融資,同時,也自投資金,成為其天使投資人。
后來,有VC通過鋼鐵現貨網的財務顧問找到張峻楨,討論入股事宜,提出網站必須由創始人管理走向規范的職業合伙人管理,便要求張峻楨離開浙江物產,全心投入其運作。可惜的是,當時,張峻楨還未準備好全職創業,婉言謝絕。結果,該VC與鋼鐵現貨網遺憾擦肩,轉投了它的競爭對手。
又過了幾年,鋼鐵現貨網開始轉型,從單純的信息服務平臺,變為網上交易平臺。因為模式由“輕”轉“重”,人員大幅擴充,組織構架再造,少不了再融資。而這次,拋出橄欖枝的貝塔斯曼同樣要求張峻楨全職創業,終于,他下定決心,放棄高薪要職,下海創業。
從職業經理人到創業CEO,張峻楨既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轉換,更要帶動鋼鐵現貨網的轉型。他非常明白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所說:“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挑戰和發展決定的。一家只會固守已有成就的公司不會做大做強,而只會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里沉底。”
交易變遷
垂直電商是在某個行業或細分市場,深度化運營的電子商務,其特征,就注定了它必須專注和專業地提供更符合特定客群的產品或服務,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
2008年左右,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4萬億元刺激實體經濟,鋼鐵業迅速蓬勃,鋼貿越發熱火。但好景不長,2010年,鋼鐵類期貨上線,鋼貿市場“門口的野蠻人”殺了進來,金融炒家們對期貨的把玩,加劇了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鋼貿玩家們發現,以往稔熟于心的采銷操盤“口訣”都已失效,不得不適應瞬息萬變的新市場。
更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開始,與鋼鐵密切相關的多個行業遭遇各項調控,形勢陡轉直下,鋼貿由賣方市場迅速轉為買方市場。
時至2012年,電商B2C市場如火如荼,網上交易越發便利,全民備受教育,以至于B2B市場也逐漸熱絡。張峻楨覺得,市場不景氣,電商環境成熟,恰是鋼鐵現貨網轉型交易平臺的良機。
僅做鋼貿領域的信息中介,鋼鐵現貨網的商業模式太“輕”——雖可利用廣告費、會員費、搜索競價排名等手段輕松賺錢,但并不能更多地掌控商業交易的價值鏈,其競爭門檻在信息透明的互聯網時代不斷被降低,所以,鋼鐵現貨網必須擺脫過去的身份,更深地切入電商交易環節。
基于此,張峻楨將公司總部遷至他熟悉的杭州。“有稅收、補貼等政策優惠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這里集聚著我們亟需的人才。”他解釋道。無論鋼貿老手、互聯網精英、金融行家,杭州都不缺。
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三類人才匯集在鋼鐵現貨網,鋼貿經驗才能被高效流程化,相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才能敏捷開發、快速優化,大大減少行業、專業、產品設計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最終,僅用數月時間,鋼鐵現貨網便與第三方支付、銀行合作,成就一個類似“支付寶”的擔保交易系統,以競爭對手1/3的人力,實現了相同的在線交易規模。而交易系統上線一年后,鋼鐵現貨網多年積累的26萬注冊用戶中,已有2萬余家使用該系統。可見,迎合企業的需求,所謂“頑固”的支付習慣,也非難以改變,即便每筆交易涉及數十、上百萬元。

服務布局
當然,切入交易環節只是開始,張峻楨期望的是,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行業化的服務體系,逐漸形成鋼鐵電商的生態系統——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才是鋼鐵現貨網應有的格局。
鋼貿行業的價格、交易信息、資源、供求等各方面不斷開放、透明,傳統“賺差價”的模式越發式微,玩家們都在向保理融資、物流等服務環節拓展新的獲利空間。行業大勢如此,鋼鐵現貨網正可順勢而為。
好在,鋼鐵現貨網已經掌握了交易環節,且交易量巨大,越來越豐沛的數據使它相對其他玩家更有服務優勢。
比如,線上交易的流程透明,資金的流量、流向清晰,相對于線下貸款的道德風險(某些鋼貿商拿銀行貸款卻去炒房、炒股),銀行更愿意將貸款放到線上,既易控風險,又能隨貸隨還,方便計息。由此,鋼鐵現貨網便可以充當服務中介,將交易數據交予銀行做審貸要件,為商家獲取鋼貿融資提供便利——線下幾天才能放貸,線上按訂單走流程,就可以幾分鐘拿到貸款。
再比如,鋼貿線上支付,形成了很多電子票據,難以偽造,鋼鐵現貨網正可以將其集中,形成“票據池”,為鋼貿商家提供票據置換、貼現的平臺,方便其隨時調整資金頭寸。同時,借助交易數據的歸類整理,還能尋找到鋼貿采購的“節奏”,以此反向指導鋼貿倉儲,減少庫位空置,對接物流配送,避免空載,由此提升整個鋼貿供應鏈的效率。
類似種種的服務布局點,都可以成為鋼鐵現貨網的盈利點。此外,也可如樂高積木一樣,將它們搭配組合,構建盈利空間。無論如何,對鋼鐵現貨網而言,“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聯網盈利真言絕不難實現。
雖然,現在鋼鐵電商依然百舸爭流,但留給玩家們的時間著實不多。未來3~5年,在資本和行業的助推下,鋼鐵電商洗牌、歸并、整合將是必然,最后只有少數大平臺能夠存活。
此時,對于鋼鐵現貨網這樣的領先者而言,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理解電商的生存結構與互聯網思維,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正途。因為比特經濟(電商)重新認識自我,回身與原子經濟(實體)做新的創新探索,這種改造后的“比特”將無比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