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醫療,這個政府高度管制的行業,其政策導向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不久前結束的兩會已經吹起了“醫改”之風,“要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要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發展社會辦醫……增大醫保覆蓋”等等片段都讓人眼熱心跳,尤其是對那些正奔赴在革新創業路上的人來說——希望以移動互聯網的方式來沖破傳統醫療行業的種種藩籬。
嗅覺靈敏的資本早就蠢蠢欲動,移動醫療創業領域在過去一年中接連爆出數千萬甚至過億美元級別的投融資案例。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工具性產品、應用,已經觸碰到傳統醫療行業的一些痛點需求,比如掛號、醫生預約、導診甚至問診、醫藥查詢、快捷支付等等。現在來看,在移動醫療這個領域里活躍的創業團隊,尤其是進入創業中期的,主要還是在解決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甚至是外界認為謹慎甚至保守的醫院,也已經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產品蠢蠢欲動。移動端醫院增值服務產品,從區域性移動診療入手,到專門服務專業要求高的高端用戶,都已經有了區域性試水的案例。
移動醫療已經進入戰國時代,江湖已不再平靜。互聯網大公司BAT紛紛進場,它們更多是平臺型的打法。在具體戰術尚未明朗之前,搶占入口、圈地細分領域的領頭創新團隊,不失為保險之舉。
比如阿里對接城市醫院的掛號支付體系,微信打通部分醫院掛號問診體系,以及阿里健康對電子處方的布局。阿里健康甚至暢想,當入住機構足夠多時,打開阿里健康APP搜附近,就有各級診療機構和連鎖藥店供選擇,到時候,患者會優先選擇離自己最近的,而不是級別最高的診療機構。
可以預見,互聯網大公司與傳統醫療機構的競合關系,很快將會變得愈發微妙又敏感。醫生、用戶,無論對于哪一方勢力體而言,都將是必爭之地。
比如同是移動醫療的創業公司在往平臺化發展時,眼下還不太可能出現類似于滴滴、快的那樣白熱化甚至惡性的“補貼大戰”,但是涉及到線下推廣,圈地用戶、醫生資源,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移動醫療創業團隊的“滴滴快的大戰”只是時間早晚。
醫生資源如何才能被互聯網企業調動起來?如果他們繼續被公立醫院牢牢鎖住該怎么辦?互聯網平臺能給醫生帶來的收益(收入、病源、聲譽等等),是這類互聯網平臺之于醫生的最大魅力,這些收益需要多久才能達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如何改變用戶對“分級診療”這類理念的認知,如何改變用戶在移動醫療上的付費習慣?面對“搶醫生資源、搶醫生時間”,被動了奶酪的傳統醫院,將如何應對?
這些都是未完待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