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麗
摘 要:教材是學生的第一手閱讀素材,我們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深度閱讀,讀有所獲,提高閱讀的效率。然后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挖掘、積累素材,從教材中汲取營養,以促進寫作。“有效閱讀,輕松寫作”先從讀好、用好教材開始。
關鍵詞:立足文本;有效閱讀;輕松寫作
一、教學設計背景
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筆者認識到:只有有效閱讀才能流暢寫作。目前大多數學生對作文是談之色變。原因很簡單,當他們面對題目或話題時無話可說,或者說是他們無材料應對,其根本原因是閱讀積累得太少。客觀來講,現在的中學生時間較緊,壓力較大,有些學生也讀了一些書,但迫于時間的壓力,只是“淺嘗輒止”“囫圇吞棗”,效果不明顯。
無論是課本,還是課外閱讀的文本,我們只有做到有效閱讀,才有可能流暢寫作。我們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如何去讀,怎樣讀才能收獲最多,如何去用所讀到的東西。
二、教學設計思想
現在的中學生必須閱讀,但目前高中生時間較緊,壓力較大。如果我們要求他們花大量的課外時間去閱讀從而積累大量材料,是不現實的。那么,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只要是閱讀到的文本,就要做到深入,讀到就要有所收獲。目前的情況是,學生對教材接觸得最多,但真正地把教材利用起來的很少,特別是有些現代文,學生學完之后就很少有東西在他們的腦海留下印記。那么,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挖掘、積累素材,從教材中汲取營養,有效閱讀先從讀好、用好教材開始。
三、教學選取模塊簡介
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這一模塊題目為:向青春舉杯。共分為三個專題:吟誦青春、體悟人生、設計未來。共八篇文章: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食指的《相信未來》、潘洗塵的《六月,我們看海去》、楊子的《十八歲和其他》、張潔的《我的四季》、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畢淑敏的《我的五樣》。
四、教學案例
1.教學目標
閱讀必修一第一單元內容,認真體悟每一篇文章,寫出自己獨到的東西。
2.教學重點
深入文本,體悟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把自己從中讀得的感悟通過恰當的形式表達出來。
3.教學時數
教學時數:4課時。
4.教學過程
(1)導入:青春,是人類生命激情的贊歌。十六七歲的我們,走在人生的路途上,應該珍愛青春,敞開心扉,感受多姿多彩生活,編織斑斕的夢想,實現精神成長,青春孕育著所有的希望。來吧,讓我們向青春舉杯!吟誦青春,要用恰當的聲音形式傳達,呈現你所感受的詩情詩韻;思考青春的話題,則應結合自我的體驗,在積極探討主動交流的過程中傾聽與表達。
(2)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做出標記,以便于此后的交流。(1課時)
(3)師生探討交流讀書心得:(1課時)。問題:本單元每一模塊各自有什么特點?寫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發表觀點列舉:①這一單元的第一部分是“吟誦青春”。四首詩歌反映的都是我國自“五四”運動以來,不同時代的青年人的心聲,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真正情感的表達。他們的激情深深打動并感染了我,我們應該以他們為榜樣。②第二部分是“體味人生”。我們感悟著前人的青春人生,思考著、規劃著自己的人生,原來人生由許多個階段組成,處于青春的這個階段的我們到底需要些什么才能使人生不致虛度呢?楊子的《十八歲和其他》和張潔的《我的四季》給了我們答案。我們要規劃好我們的人生,我們要打理好我們的人生四季。③第三部分是“設計未來”。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畢淑敏的《我的五樣》給了我們思索自己未來的兩種方式。在這里作為朋友而不是作為導師的馬克思把選擇職業時的敵人一一列舉出來,進而他又指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人生的價值是不盡相同的,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也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在這里,畢淑敏以設置情景的方式再現了一個人在選擇自己的最愛和舍棄自己的不愛時所受的精神煎熬的歷程,通過這篇文章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未來會用什么支撐,我們要堅定地站在自己的選擇面前。 ④其他。⑤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小結本單元。
(4)學生在閱讀交流的基礎上寫作。寫作要求:以必修一第一模塊內容為素材,圍繞“熱情、激情、豪情”,或自選角度,寫出你感悟。
(5)學生自由寫作,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一定的修改。(寫、改共2課時)
5.教后反思
此次文本閱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目標明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教學中,教師充分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如何去讀;讀后的師生探討交流使學生打開了思路。因此,學生此后的寫作也就流暢了。
閱讀文本,一定要采用多種手段使之有效,有效的閱讀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力保障,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單縣第一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