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梁國輝
【摘要】作為高中音樂教師上好音樂鑒賞課(必修課)是義不容辭的職責,不但“能講”,還要“會說”。因為“說課”能更好的展示教師的教育哲學思想、理念和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實施手段。本文從“說理念”、“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說過程”等方面全方位展示說課內容,希望得到專家、同行們的批評指正。
【關鍵詞】聆聽;參與;合作;探究;反思
《醇厚的中原韻》一課是普通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單元《多彩的民歌》中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體現了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原則: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又有經過改編、加工的創作歌曲;既強調對傳統音樂的繼承,也重視對現代音樂的學習;既強調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也重視了解、學習世界音樂文化,有益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以小見大、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說理念
1. 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尊重教材,以音樂鑒賞為核心。通過聆聽《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來感受、體驗中原民歌醇厚的韻味和音樂風格,讓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2.運用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探索發現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進而了解中原民歌的體裁、調式和音階,認識民歌的發展和變遷。
3.通過演唱和創作使學生懂得民歌的傳承和創新的重要性,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4.聯系學生的實際,把學習民歌變成一種生活習慣,變成一種樂觀上進的動力;變說教式、填鴨式的教育為主動式、探究式的學習,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二、說教材
本課提供的音樂素材有:1.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2.河南地花鼓《王大娘釘缸》;3.創作歌曲《好漢歌》;4.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
在具體欣賞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對教材做了必要的事例整合;在曲目的選擇上,把《沂蒙山小調》做為重點欣賞和演唱曲目,為民歌的傳承做好鋪墊;把《王大娘釘缸》和《好漢歌》進行對比,分析其演唱形式和創作手法,為學生的創編活動做好準備;把《孟姜女哭長城》做為課后聆聽作業,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突出重點,集中精力在民歌的演唱和創作上大做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1.聆聽《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了解中原民歌的音樂風格。
2.認識民歌的地方風格與生產勞動、語言特點的密切關系,重點強調歌曲的節拍、節奏、調式等因素對民歌風格形成的影響。
3.探究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和“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
4.鼓勵學生演唱民歌并進行大膽創作。
四、說學生情況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用學生熟悉的音樂作為導入環節,鋪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直奔主題;用學生已知的文化現象來豐富和拓展音樂內容,展開聯想從而更深層次地挖掘音樂,了解音樂內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音樂骨干的作用,以點帶面,全員參與演唱和創作實踐;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啟發學生內心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加以肯定,提升理念,使之變成一種審美能力和一種自覺探究的學習習慣。
五、說教法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重點強調聆聽,對作品要多聽、反復聽、有比較地聽。比較《沂蒙山小調》的兩個演唱版本在語言、節拍、速度、情緒和演唱風格上的不同,使學生領悟到對于民歌的演唱和傳承要與時俱進,要有鮮明的時代性;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演唱民歌,既尊重傳統又彰顯現代人的個性,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對比《王大娘釘缸》和《好漢歌》的創作方法,認識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差別,讓學生感受到民歌仍是當代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列舉周杰倫的《千里之外》、小柯的《北京歡迎你》、高楓的《大中國》等作品都采用了民歌和民族音調素材,使學生豁然開朗;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既豐富了教育資源、拉近師生距離、平等合作,又能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六、說教學過程(略)
七、說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能夠以音樂鑒賞為主線,重點突出,知識講解清晰準確;能夠運用探究和對比的學習方法,把比較枯燥的內容講得生動具體,學生比較樂于接受,并能夠大膽演唱、創作和表演;課堂駕馭能力有所提高,師生平等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很濃。
2.不足之處:語言的組織能力有待提高,缺少高度概括能力和嚴謹治學的專家氣質;在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滲透方面做得不夠,學生的潛力巨大而自己的挖掘能力尚顯稚嫩,資源有些浪費;在多媒體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八、結束語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和自己對音樂教育事業的不懈追求,我們悟出了一些道理: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的藝術;那就應該以聽覺感受為核心,以情感體驗為紐帶,以生活積累為根基,以人的發展為理念;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這些進行,帶著問題去聽,帶著情感去體驗,帶著激情去表演,帶著理智去創作,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去做人;最大限度的體現音樂課的價值,做一個快樂的歌者、美育的使者,因為我們是不可替代的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高級中學音樂課本教師用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3]馮季清主編.高中音樂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海南出版社,2004.
[4]王國安主編.音樂教學研究與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馬丹(1978—),學歷:本科,音樂教育專業,雞西市職業教育中心鋼琴教師,中教一級;梁國輝(1971—),研究生學歷,音樂學科教學專業,雞西市第一中學聲樂教師,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