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斌
【摘 要】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考到優異的成績,而是要讓學生擁有高尚品德。但是很多學校往往忽視這門課,即便是有這門課程,講授方法也枯燥乏味,無非照著書本教授。這樣的方法顯然是不成功的,本文研究的是如何讓這門課變得有趣,讓學生樂學。
【關鍵詞】品德 趣味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70
所謂品學兼優,品在先,學在后。由此可知,品德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但我國的很多學校往往畸形發展,重視了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品德的教育。事實上,一個擁有良好的品德的學生,和一個只擁有優異的成績的學生相比,擁有好的品德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是更大的。而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給社會輸送人才。這些人才,絕不是只懂得學習考試的人才,應該是擁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才。
很多學校教授這門課程,并不太重視,任課老師往往是其他科的老師兼任,其教學效果顯然極差。本文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套趣味性教學的方法,既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培養出健康、積極的思想品德。本文將從兩個大的方面著手,第一是分析這門課所遇到的問題,第二是這門課教學的方法。
一、品德與生活教學困境分析
品德與生活這門學科的教學困境,總結起來是兩大要點,一是學校重視不足,二是教學人員不夠專業。
1.學校不重視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學校對其不重視,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學生很有可能在學校教育中演變成了畸形人格,對社會有危害。往小了講,學生將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從而變成真正的書呆子。這個問題并不是很少見的,因為不重視教育而引發的事情也有不少。
某地有一學子,是十足的學霸,除了學習,其他什么事都不關心。終于經過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就在家人、社會對他抱有熱切期望的時候,他卻突然殺死了幾個大學同學,而后自殺,其原因是這幾個同學笑話他的儀表。這個事情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網絡上眾說紛紜,有人稱他是變態,有人稱是家教不好。其實真正去思考,這其實是學校教育的失衡。學校教育只看重成績,而不注重品德修養,讓學生如何成為真正的人才?
2.沒有專業的教師教授品德與生活。這個問題更為重要,雖然相比上面一個問題,這個相對較小一些,但試想,即便學校重視這門課的教育,然而并沒有專業的教學人員,又如何能夠教好這門課?很多學校也會開設這門課,但卻是讓非專業老師來兼職,這就出現了問題,其他科的老師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教好這門課,甚至有可能會在這門課的課堂上講與自己的專業相關的課程。這樣一來,這門課就成了虛設的課程了。這就和沒有開設這門課是一樣的了。甚至有的學校將這門課變成是自習課,主科老師每周輪流來講。這樣的做法就像是買櫝還珠,抓不到主要的矛盾。
二、品德與生活教學方法研究
這里的教學方法,是在解決以上所提出的兩個問題的前提下提出的,而教學方法總結為趣味性教學法,即讓學生變得樂學,讓教師樂意去教這門課,讓學生樂意去學,這樣一來,這門課才真正起了作用。
1.加強學校對品德與生活的重視,以及聘請專業的教師教授知識。這一點是為了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這里有兩個建議,一是學校要加強對這門課的重視,其重點表現為多排課,多讓班主任宣傳這門課的重要性。讓學生也能夠意識到這門課極其重要,學校和老師都很重視,那么學生自然也就重視了。第二個方面則是講要有專門的老師負責講這門課。光讓學生知道這門課重要還不夠,學校要表現出來學校是真的重視,表現方法就是聘請專業的講師。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專業的老師講這門課和其他老師講起來效果自然不一樣,學生也才能夠學到知識。
2.趣味性教學法。所謂趣味性教學法,上文已經交代,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讓老師樂意去講述其中的知識。一個樂教,一個樂學,真正達到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這門課程的教學不能夠死板,更不能照著課本念,這樣使它更加失去趣味。趣味教學法就是在老師專業的前提下,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趣味性教學法的第一個方面,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擁有幽默風趣的能力,講課時候能夠舉一反三,即便是枯燥的話語,也能夠講出幽默的氛圍來。而幽默的能力要慢慢地培養,必須要生活中善于總結。舉例來講,蘇格拉底的妻子是十足的暴脾氣,有一次,蘇格拉底被妻子用水潑,他不僅沒生氣,反而說:“我知道打雷之后總是會下雨的。”他將妻子的罵說成是打雷,而被水潑講成是下雨,這就是幽默的能力。在教學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好動,一旦和老師沖撞起來,老師萬萬不能生氣,對學生不能以暴制暴,唯一的做法就是想出一兩句幽默的話緩解氣氛,這比什么都重要。
(2)趣味性教學的第二個方面就涉及到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的特殊性了。這門課不能是純理論的講學,也不能完全是用書上的案例。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設置一兩次戶外活動,讓學生分組完成,可以讓部分學生扮演成需要幫助的社會人,而一部分則就是以學生的身份,雙方相遇,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幫助對方。
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歡笑中上了課,課后,教師可以總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讓他們談論感想。學生自己做了活動,然后自己總結,效果比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要大得多了。甚至可以將學生分組,五人或六人一組,每組找一個老師帶領,上街去展現良好的品德。當然,這是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也需要得到學校的批準。
這樣做比學生扮演模擬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是真的去做好事,當學生幫助了他人,他人對其表示感謝的時候,學生心理肯定是極其高興的,他們嘗到了助人為樂所帶給自己的精神上的享受。每個小組的負責老師不能提出辦法,更不能幫忙,一切讓學生自己做,這樣的效果比起在教室上課又不是一個層次的了。學生知道了幫助人的好處,自然就會養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良好的品德也就由此產生。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應該具有以下特性:第一,趣味性,也就是本文所講的主要內容;第二,靈活性,要求教師靈活授課,也可以參考本文提出的戶外授課的方法;第三,前景性,所謂前景性,就是要看到這門課對學生的未來的影響,良好的品德的養成非一朝一夕,要不斷地去塑造,讓這種思想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
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品德與生活的趣味性教學法,同時也提出了這門課在我國的大多數學校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對策。但這僅僅是筆者一己之言,要在小學將品德與生活這門課上好,可以借鑒筆者的觀點,當然,這也僅僅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