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梅 孫靈

【摘要】對高職課程進行考核模式改革,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職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途徑。實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課程,其改革效果如何進行評價?文章針對目前高職課程考核改革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學生參與率、課程滿意度、考試合格率、學生網上評教數據、職業能力提升等5個方面構建了高職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高職課程;考核;改革;評價
1高職課程考核模式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在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探索。但通過對國內高職課程考核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對課程改革效果進行評價的研究較少。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將直接導致教師不能有效判斷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對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缺少指導依據。
2高職課程考核改革效果評價體系構建
2.1評價原則
高職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初衷是要改變現有考核模式過分死板、靈活性不足的狀況,將考核行為過程化、階段化、靈活化,使課程考核更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與此相對應,對課程考核改革效果進行評價,需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客觀:即指標應是客觀可得的數據,采集時有效避免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
科學:即指標應確保科學合理,能夠全面評價課程考核改革實施效果;
公平:即應確保運用指標進行評價時,對不同類別的課程(如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不同類別的教師(如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不同考核方式(考核改革與傳統考核)都具有普適性,不因以上因素的變化而導致評價結果的偏頗;
可行:即指標應確保各項指標數據的易得性,指標數據能夠通過一定方式獲取。
2.2評價指標的確定
根據以上評價原則,分別采取了對教學狀態、教學效果進行數據采集及終末性評價等方式,選取了學生參與率、課程滿意度、考試合格率、學生評教數據、職業能力提升評價5個指標作為改革效果的評價指標。
2.3評價指標的采集
(1)學生參與率:以學生到勤率體現。授課教師通過教務管理系統進行學生考勤,教務處作為系統管理人員,可從后臺定期采集每門課程學生到勤率數據;
(2)課程滿意度:以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于課程結束前進行;評價內容涵蓋學生對本門課程教學、師資、教材、考核的滿意情況;
(3)考試合格率:界定為學生參加該門課程考試的首次合格率(不采用經過補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過教務管理系統采集;
(4)學生評教數據:課程任課老師當前學期的學生網上評教數據,通過教務系統采集;
2.4評價的主體
對課程考核改革效果評價的主體,一般為學校的教學管理職能部門,或者是開設課程的教學院系。
2.5評價的實施
評價體系中5個指標的數據采集,均由評價主體直接采集(學生參與率、考試合格率、學生評教數據從教務管理系統直接獲得;課程滿意度調查問卷由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到課堂直接發放,當場收回;職業能力提升評價通過訪談相關人員進行),不通過課程任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數據來源的真實性。
2.6評價數據的處理
1.對5個評價指標分別設置一個基數:根據實際情況,將5個指標的基數均設為90(90分或90%);
2.測量值與基數之間的差值即為該項目的得分,高于基數記正分,低于基數記負分;
3.各項目得分相加,即為該課程的評價得分;
27評價結果的應用
教學管理職能部門計算出課程考核模式改革實施效果的評價結果后,將結果反饋至各教學院系及授課教師,作為評價教師考核改革效果、促進教師改進考核模式的依據。
3 討論
4.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
4.1.1使考核改革的效果變得客觀可測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之前,對一門課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評價由往往由主觀判斷形成,評價者基于自身知識認知和以往經驗,對課程改革的效果形成主觀上的一個印象,即成為對該課程的判斷。
4.1.2 多維度體系,使評價結果更客觀
5個評價指標中,既有客觀指標,也有主觀指標;評價的主體既有學生視角,又有同行、管理者視角;評價采集數據既有教學實施的過程狀態數據,又有終末性的考核數據。多個維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確保了對課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評價更加客觀。
4.1.3教師改進課程有據可循
因指標體系由5個維度構成,且每個維度都會分別有對應的分值,授課老師在分析數據時,很容易找到得分偏低的項目,再針對這些項目進行針對性改進,改變了以往教師想改進考核模式,卻不知從何著手的困境。
4.1.4 作為教師考核的依據
從實踐效果看,應用評價指標體系對課程考核改革效果進行評價后,改變了部分老師對課程考核“一改定天下”的惰性,開始積極開拓思路改進現有考核模式
4.2評價指標體系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4.2.1 數據的采集要達到一定的樣本量
采集數據時,要確保樣本量足夠。如學生參與率,因為是采用教務管理系統中的考勤數據,就要求授課教師記錄在系統中的考勤次數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否則該數據就會失真。
4.2.2 要把握數據采集的時效性
數據采集要根據不同項目在不同的時段進行。如對學生參與率、課程合格率的采集,因數據只來源于教務管理系統,可在課程考核結束之后采集;對課程滿意度的采集,最好安排在課程將要結束時進行。
4.2.3 有限使用評價結果
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課程考核改革效果“用數據說話”的評價目的,但不宜將這個評價結果的使用無限擴大,更不能將此結果作為判斷教師教學成效的唯一依據,而應將評價結果更多地用于幫助教師改進考核改革,進一步提升改革成效。否則,會導致教師對評價行為的反感,影響評價實施。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2012年重點項目《基于職業能力評價的高職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202081,主持人:叢連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