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昕
【摘要】英語閱讀課程是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的專業基礎必修課,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成為英語專業學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課程。課程定位、課時設置、教學方法、學生課外閱讀及教師對課外閱讀的檢查等均是導致這一結果出現的原因。若從以上原因入手進行改革,必將會顯著提高英語專業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閱讀 課程定位 教學方法 課外閱讀
閱讀課是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的一門必修課,同時也是使學生大量接觸英語讀物和培養閱讀能力的一門實踐基礎課。英語閱讀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包括略讀、尋讀、細讀、評讀等能力;并通過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不斷積累各種語言知識,加深文化沉淀。
筆者在高校主要從事英語專業閱讀課的教學工作,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閱讀課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一直是英語專業中的雞肋課程。本文將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 課程定位
眾所周知,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基礎階段的閱讀主要分為綜合英語(精讀)和閱讀 (泛讀)兩大類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閱讀課在教師和學生的眼中概念比較模糊,雖然教師在理論上知道閱讀是泛讀,綜英是精讀,但在實踐中往往不知不覺將泛讀課上成精讀課。凡是見到閱讀材料中有復雜句式或特殊用法,任課教師就習慣性地逐條講解分析、舉例說明,有時甚至逐句翻譯。這樣一來,泛讀課就變成了對精讀課程的簡單壓縮,重點依然在對語法知識的理解上。以致于學生產生困惑,不明白 “到底閱讀和綜英兩門課有什么區別阿?”為了解決這種困惑,任課教師應該在理論和實踐上把閱讀課程和綜英課程區分開來,引導并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泛讀課學習。
二、教材陳舊、片面
隨著高校英語專業各門學科的不斷建設和發展,“英語閱讀”教材琳瑯滿目,但其中也有諸多的不足。第一是教材內容陳舊、時效性差。由于教材編寫、出版上存在時間差,即使是最新出版的教材,它的內容也早已不再新鮮,過時的文章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是教材內容片面。大部分教材偏重政治和經濟等“嚴肅”話題而忽視了文化娛樂、體育、社會新聞等與西方文化息息相關的“輕松”話題。這些“嚴肅” 話題的文章結構規整、措辭嚴謹、邏輯關聯緊湊,閱讀理解難度偏大,趣味性弱;相對而言,文化娛樂、體育、社會新聞等“輕松”話題難度偏小,趣味性強。內容涉及人物傳記、歷史故事、文藝小說、各地風情、科普知識等。
三、課時設置
課時設置較少是英語閱讀成為雞肋課程的另一原因。根據英語閱讀課程教學大綱,作為基礎必修課的英語閱讀一般開設四學期,共計約144課時(2課時/周*18周/學期*4學期=144課時),而若扣除掉法定節假日以及考試時的復習等課時,真正的課堂學習時間約120課時。大綱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教材中閱讀文章共30篇(其中課內指定閱讀15篇,課后閱讀15篇)。
可見,要完成閱讀課程的閱讀量并學習掌握相關閱讀技巧,英語專業學生約120課時的英語閱讀學習時間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學方法
由于部分英語閱讀教師對英語閱讀課程定位不明確,以至于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存在幾種現象:1、將泛讀課當成精讀課來上;一部分教師用精讀課的方法上泛讀課,即逐字逐句講解課文,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語篇能力的培養。2、一些教師的教學模式死板,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上一般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學氣氛沉悶,學生習得效果大大降低。
3、還有一部分教師將泛讀課當成閱讀理解課,采用“閱讀—練習—對答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厭煩,而失去對泛讀課的學習興趣。
這也是促使英語閱讀成為雞肋課程的原因之一。
五、課外閱讀及檢查
泛讀是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章的,只依靠課堂上的時間是無法完成泛讀并達到教學目標的,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目前很多外語教師布置了課外閱讀任務后不進行監督和檢查,這就無法保證課外閱讀活動的質量。這樣的課外閱讀既沒有計劃性,也無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流于形式。
任課教師應加強檢查與反饋,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形式多樣的方法和途徑,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認真閱讀。
綜上所述,導致英語專業閱讀課程成為雞肋課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這些因素對英語專業閱讀技能習得效果的不良影響,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面向21世紀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才能真正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