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交通銀行公告,有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已獲國務院通過,成為首間落實推行混改的內資銀行。
@坦總(中國建設銀行太原市新建路支行副行長):混改正在走向越來越難以理解的地步。出發點很難歸結到理論上的引入新的機制刺激改革上。給民資找出口?讓大利于民資獲取信任?弱化國資管理?都不太靠譜。
@Charlie_Owen:政府對金融業的管制干預,“深化改革”如不能做到真正意義的利率市場化(主要存款利率),那民營資本注入銀行就并沒有什么卵用,跟國有企業改革就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中銀宗良(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不能把國有銀行改革簡單理解為引進點資金就行。從外部來講,激勵約束機制首先需要股份分散,加強民間資本的準入,包括外資準入。從內部來說,重要的一點是員工持股,這是內部動力。
@國泰君安宋老師(國泰君安高級分析師):交行混改落地是今年銀行業真正實現的第一個催化劑,后續催化劑仍十分充足,如混業經營、金控牌照和業務分拆。隨著混改的不斷推進,未來銀行股估值有望繼續提升。
貴州又塌樓
6月14日凌晨,貴州遵義市紅花崗區延安路一幢9層居民樓發生局部垮塌,4人死亡,3人受傷。這是1個月內貴州第3起、全國第5起塌樓事故。
@宅呢若草:買房子的時候,售樓小姐告訴我們:“別管產權是70年還是50年……”現在我才深深理解她的意思。
@HBEARHXY:這20年前的老房子,是磚混和預制板,不是鋼混。預制板,看四川地震就知道多差了,現在都不用了。而且業主還自己私自搭建,砸承重墻、加高,為了能多租出去賺錢,自作自受。
@燦尼V:質監局干嘛的?難道不該對房屋進行定期檢查么?難道出了事才有事情做?
@秦嶺野生堂_男丁格爾:房子是什么時候建的?按國家要求應該保證多少年?是誰建的?是誰監管的?責任認定之后誰來負責?負什么樣的責任?最后的賠償由誰來買單?怎樣保證以后不再發生這樣的事?
@小狼原來是狐貍:我相信不只是遵義,很多城區都有這種幾十年的樓房,當時修建規劃不合理,布局很隨意,直接用磚混結構壘起來,根本沒有框架。連片的地方,拆還拆不起,拆遷、安置費用是個問題,有很可能談不攏,政府不愿意升級改造,開發商也寧愿要新的地皮。
排污擬收稅
6月1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起草的《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及說明全文公布,對超標、超總量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環保稅。
@張連起(全國政協委員):排污“費改稅”已經討論多年,現在進入出臺倒計時。排污收費是具有行政收費外殼的一種“準稅收”,偏重籌資和排污末端治理,征收程序不規范,存在“尋租”空間。
@馬靖昊說會計(財稅專家):排污收稅等于變相承認了排污的合法性,污水是不能排放的,只有先清潔了,才能排放。如果交錢就允許排放,談何環境保護?以前環保部門甚至以收取排污費作為創收的手段,這是前些年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的罪魁禍首。任何以治理環境污染的名義收稅,都是胡搞。治理環境污染只能通過刑法。
@李茂春uibe: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最小污染,但是不能因為追求絕對的環保扼殺產業的發展。正如為何中國政府一直不同意發達國家要求我們的排放承諾一樣,要是絕對的不允許排放,就業怎么解決?
@為群說稅(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環境凈化和稅收收入增加之間存在矛盾,政府會作出有利于己的決定。
@一葉稅舟(嘉興市稅務學會會員):環保費改稅是征收方式的進步,與增稅減稅不要混為一談。環保稅在征收形式和手段上將有別于現行其他稅種,計稅依據的確認不再以財務為主線,將給稅務機關帶來全新的挑戰。
@臨淵羨魚緣木求:其實說到底就是征稅沖動。在基層官僚作風嚴重、商人手眼通天、財政壓力加大的今天,加稅能治污?
每年8000中國留學生在美被開除?
5月26日,在波士頓舉行的全球最大的年度教育盛會NAFSA大會上,美國厚仁教育(Wholeren Education)發布了全球首份重點關注被開除留學生群體的數據報——《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2014學年,預計8000名中國留學生因作弊被美國大學開除。
@AlfredSpellman (美國傳媒工作室Rakontur的聯合創始人艾爾菲德·斯貝爾曼): “Chinese students used to be considered top-notch, but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ir image has changed completely—wealthy kids who cheat。”(中國留學生以前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出類拔萃,然而,在過去五年,這一形象全然崩塌——變成習慣作弊的富家子弟。)
@Roompact (芝加哥網友):“The Chinese student group has become too big and too diverse。” (中國留學生群體已經變得太龐大,也太過復雜。)
@FultonKuhn (美國網友):“More than 57 percent of students dismissed were due to low grade scores. Sixty-one percent of undergraduates dismissed had a GPA lower than 2.0, while 72 percent of post-graduates scored lower than 3.0. The white paper says an improper learning attitude, mental and physical problems were al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超過57%的學生是由于成績不及格被開除。其中,57%的本科生平均分低于2.0,而72%的研究生得分低于3.0。白皮書說,不正確的學習態度,心理和生理問題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學習成績差。)
@USATODAYcollege (美國第二大報紙《今日美國》學院版):“ Most students find the admissions process stressful. But for Chinese students applying to U.S. schools, its even more intense.”(升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倍感壓力。但對于申請美國大學里的中國學生,這種壓力更強烈。)
@MattSchiavenza (《大西洋月刊》編輯馬特·思琪文扎): “Chinese students have become a big market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nobody understands this better than universities. Over 60 percent of Chinese students cover the full cost of an American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mselves, effectively subsidizing the education of their American peers. But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ash-strapped American schools and Chinese students is not without its problems.”(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一個大市場,沒有任何機構比大學更能理解這一點。超過60%的中國留學生是自掏腰包,全額支付大學教育成本,這有效地資助了對美國學生的教育。 但是,囊中羞澀的美國學校和富有的中國留學生之間的關系卻不是想象的那么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