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敏
【摘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繪本的價值,讓數學活動更精彩?可以解讀繪本,挖掘數學資源;品味繪本,優化數學教學;投放與繪本相融的教學材料,從而使數學活動更加精彩。
【關鍵詞】數學;繪本;教學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一句名言:“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讓幼兒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有趣的活動過程,寓教于樂,讓幼兒體會到數學就在其周圍,進而體會到獲取數學知識的快樂,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繪本以其有趣的情景、直觀的畫面和簡明扼要的語言博得了教師與幼兒的喜愛。那如何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繪本的價值,讓數學活動更精彩?下面以繪本《金老爺買鐘》為例,談談我在大班幼兒數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解讀繪本,深入挖掘數學資源
繪本中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作為教育者應多用心挖掘資源,作深入性研究,依據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標準與孩子現有的數學知識與經驗,對繪本進行拓展,精心設計相關活動,方可使繪本充分發揮其多元化的價值。在對繪本實施探索性研究,選取相應的教學知識點的時候,采取將“數學”與“故事”當成兩條并進的線索,挖掘可以利用的數學教學資源設計有關數學教學活動。例如,繪本的內容講述了,金老爺為了確定家里的舊鐘準不準,就去買一個新的回來;一個不能解決疑問,就再去買一個……直到把鐘表師傅都搬到家里,發現都是準確的。這是一本有關于時間方面的書籍,數學元素即時間具備流逝性的特點。可是時間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對于孩子而言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如何來解決這道時間的謎題呢?那么,圍繞“時間”這一問題,可以設計活動:《認識鐘表》、《挑戰一分鐘》、《認識整點、半點》等數學教學活動。在這些豐富的活動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時間概念,明白時間的重要性。
二、品味繪本,優化數學教學
1.充分利用書名頁,激發幼兒對繪本的興趣。
書名頁包含大量的繪本信息,例如:作者、出版社、繪畫風格等。還有一些書名頁還能設置懸念、能給孩子很多想象的空間。但是,以往開展繪本我們只是讓孩子觀察封面,而忽視了書名頁。而書名頁往往會激發孩子很多的想象,對繪本產生濃厚的興趣。就如繪本《金老爺買鐘》就采用了此種設計手段,以“書名頁”來導入,讓幼兒仔細觀察。當觀察到“書名頁”時,孩子們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金老爺家有那么多的時鐘?針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展開了討論。孩子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因為金老爺家的房子好大,他要每一個房間都要放一個。”“因為金老爺他是一個喜歡收藏鐘表的愛好者。”“因為金老爺是一個賣鐘的……”當孩子們都發表自己的想法后,我推出繪本:“到底為什么金老爺家有那么多鐘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故事,看看能不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這樣的問題懸念,讓孩子們對繪本充滿了期待。
2.以數學問題為主線,探究問題。
繪本以其精彩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刻畫、細膩的情感渲染和簡潔的語言描述,將多元的價值融于一體,讓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和感悟。但是我們在運用繪本的過程中,要會善于挖掘繪本中的一些重要信息為教學所用。因此,當我們利用繪本為載體開展數學活動時,可以把數學問題當成一條主線,且和幼兒的客觀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這樣設計出的有關數學活動才會效果顯著。同樣以繪本《金老爺買鐘》為例,活動一我采用了把故事作為一條主線來設計,想讓幼兒發現金老爺的錯誤想法,并感知時間是不停止的。然而,此繪本的故事情節相當復雜,孩子們只關注到了金老爺不斷去買鐘的過程,而對時間的認識欠缺,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鑒于此,在第二次活動時,我采用以數學問題當成一條主線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認識時鐘,讓幼兒理解故事。首先讓幼兒直觀形象的觀察實物掛鐘,認識鐘的整體結構。孩子們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再把繪本故事講給孩子聽,以引起他們的思考:“為什么廚房的鐘時間是4時25分,而臥房的鐘時間為4時26分呢?”不少幼兒回答:“鐘是壞的,所以不準。”基于此種回答,生成了第三個活動《挑戰一分鐘》,我們挑選繪本中一些內容融于游戲之中,讓幼兒體驗有關1分鐘的時間游戲。幼兒在跳繩、拍球的過程中,以游戲方式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性,進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圍繞目標,有效提問。
在以前的繪本教學過程中,孩子看了繪本之后,老師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有誰?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懂得了哪些道理?這樣的提問固然對幼兒記憶故事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過于模式化、表面化,提出的問題是封閉式的,沒有給孩子較多的思考、想象的空間。那么在繪本教學中應該怎樣提問,提哪些問題可以調動孩子們的思考?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重點探究如何“圍繞目標,有效提問”。
還是以繪本《金老爺買鐘》為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要對比不同鐘面上所指示的不同時間,還要引導孩子觀察金老爺不停的上樓、下樓來到幾個房屋錯綜復雜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講述,幼兒很難理解時間的概念。教師只有圍繞“對比不同時間”以層層推進式的主線進行科學性提問。如金老爺三次買鐘,時間都不一樣,金老爺糊涂了,幼兒也被故事繞的很糊涂。當第一次提出:為什么時間會不一樣呢?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鐘是壞的。沒有弄明白金老爺上樓的時候也需要時間。然而我并沒有馬上告訴幼兒答案。緊接著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臥室的時間是3:00,而閣樓時間是3:01,他們中間相差了幾分鐘?這一分鐘金老爺干了什么呢?于是出示了金老爺上樓梯的照片。當孩子們觀看到金老爺上樓梯時,孩子們馬上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并很興奮地說:“金老爺上樓梯時,時鐘也在走。”明白了,時間是具有流逝性的。然而,當孩子們在金老爺最后一次買鐘后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門廳的鐘是4點20分,閣樓的鐘是4點23分,廚房的鐘是4點25分,臥室的鐘是4點26分?這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時間問題,孩子們唯有通過仔細的觀察,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而針對孩子們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再次出示了圖片:金老爺家有幾層樓?他上一層樓要用多少時間?這時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原來金老爺上一層樓要用1分鐘。最終,孩子們通過仔細地觀察、積極地思考和推理得出了答案。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同時,給孩子較多的機會充分表達,這樣就能夠輕松實現教育目標。
三、投放與繪本相融的教學材料
在數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孩子與材料的互動。為課堂營造教學氛圍,使教學更有效,材料投放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們進行繪本數學活動中發現,老師與孩子們一起投放和繪本密切關聯的材料,幼兒很感興趣,真真切切地為教學目標服務。
再如:在繪本《金老爺買鐘》教學活動中,老師與孩子一起投放了和繪本相配的數學教學材料“時鐘”。在認識時鐘的活動中,我們采用小組的形式,讓孩子自己觀察、探索時鐘的相同點是什么?孩子們和同伴通過對比,對時鐘的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認識整點和半點時,教師出示時鐘,讓孩子認識整點和半點,當孩子對整點和半點有了一定的了解時,我們通過“我說你做”游戲,讓孩子自己動手撥整點和半點。在操作過程中,當老師說1:00整,幼兒們都興趣很濃,情緒很高,擺弄著形象、逼真的教學材料,并很興奮的告訴我:“我撥好了!”然而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在操作中會把分針和時針分不清,把時針撥在了整點;而有的孩子把分針撥在了整點,而忽視了時針;還有些孩子把分針和時鐘弄反。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進行反復的操作,并采取記錄時間的方式,孩子很快就掌握了。他們在和材料的互動下主動學習、積極探究,享受著成功帶來的快樂。他們在玩中學,在寬松、歡快的操作活動中進行學習,使原本抽象而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效。
利用繪本開展數學活動的實踐和探究處于剛起步的階段,然而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繪本的魅力,將生活中最淺顯的、最有趣的、最實用的數學知識,皆蘊藏在美妙的故事之中,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簡潔的文字和優美的畫面,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蘊涵于其中,把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讓幼兒更易于接受和習得。同時,也為教師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活動搭建了一個可以展示的舞臺。
數學活動因繪本更精彩!
注:本文系四川省學前教育發展中心課題《以繪本為載體的園本課程實踐研究》相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