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甲措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輝煌的世紀,人類創造了一個亙古未有的物質文明??稍谶@種快速“生產文明”的過程中,嚴重的環境問題正日漸成為人類威脅自身的存在的隱患?,F代的環境教育提出: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的破壞是由人的盲目行為造成的,要改變這種惡化的關系還要靠覺悟了的人的自覺行動。因此通過環境教育以改變人與環境的關系,促進良好人格的發展理應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點。而學科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盡可能地從書本、各種教學活動的主渠道獲得環境保護知識,并在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要注意透過外部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在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情感體驗和理性認識是兩個重要的環節。學生只有通過深刻的情感體驗,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才能在心靈上產生情感的激蕩,才會向往清潔美麗的環境,從而進一步產生環境道德需求,在逐步上升為一種理性的責任敦促下,促使自己去規范自己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促進良好人格的形成。
責任心是屬于健康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是社會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我們就都應該理所當然地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從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語文教科書中有著縱橫交織的無數的環境教育的內容,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欣賞大自然的山河秀麗、壯觀迷人的風景,感受樹木、花草神奇美妙,了解動物世界中鳥、獸、蟲、魚的可愛有趣,在受到美的感情激發和熏陶后,進而把語文教學中美的景象與現實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丑惡現象(如白色污染、沙塵暴頻虐城市、酸雨影響人民生活等)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就會調動起學生對社會一種責任的關注,使學生在產生要保護好自己及他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改變遭受破壞的環境的強烈的想法。在這種強烈的社會憂患意識的感情的驅動下,熱愛環境、保護環境也在不自覺中上升為一種社會責任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社會行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這種環保行為和感情的深化下,逐漸形成的社會責任內驅力驅使著學生在生活中規范自己,并帶著責任去影響家庭,甚至輻射到范圍廣泛的人群中去。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習課文內容,學生不自覺地受到優美動人的課文內容的吸引,用不著老師的說教,學生自然會在內心深處感覺到要讓絢麗多姿的植物和可愛的動物們永遠生活在我們周圍,在這種無意識的保護動植物的感悟下,逐漸使學生形成和發展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在拓展延伸學習中,學生經常會談到,見到各種報刊新聞報道有關破壞樹木、捕殺販賣野生動物的消息,他們都倍覺痛心,并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憂患意識。還談到如果當時自己在場,就會告訴傷害動植物的人們,動植物是那么美麗可愛,是它們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顯得這么生機勃勃;如果有一天,動植物們在世界里缺席,那世界將會是多么單調、枯燥、毫無生氣,世界也將是個缺陷的世界。正是由于有了這些動物和植物的和諧相處,大自然才會變得這般美麗,學生在學習中懂得每種動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環境,才能使動植物生長得好。地球上要是沒有植物,也就沒有動物,人類也就無法生存。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激發起學生自覺地學習保護動植物的知識,自覺進行保護動植物,同時也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都應和諧相處的道理,自己還有責任去社會中宣傳這類環境知識,讓全社會都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在這過程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促進了健康人格品質的形成。
二、在語文教學中結合環境知識進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堅持不懈、積極鉆研的科學態度
語文教學中,課文內容展現提供的資源只是一個范例。學生在相關的課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疑問。這就促使學生要去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拓展延伸,使知識得到更好的遷移內化。在語文教學中結合豐富的環境教育資源,開展學習探究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又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積極鉆研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結合語文學習實踐開展環境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協助精神
豐富多彩的語文探究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自主學習意識、創新實踐能力和交流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現代教育特別強調學科教育與實踐活動的溝通、合作、交流,重視通過發展性的研究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的自修和補充,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在這多渠道的平等、民主的實踐合作中,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謙讓、競爭,這必然有利于學生人格品質的健康發展和形成。利用教學資源中的環境教育知識,進行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協助精神,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順利發展和形成。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學生交流合作的機會很多。如在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介紹家鄉優美的風景、名勝和變化,讓學生給前來參觀的客人當一回小導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與同一故鄉的同學進行自由組合的形式研究家鄉風景名勝的形成原因、野生動植物資源、家鄉的歷史傳說、名人軼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等各方面情況,讓學生合作設計活動方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通過上網查找、實地考察、深入采訪等各種方式收集信息。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動腦想、動手寫、動手畫、動口說,不僅調動了合作參與熱情,還提高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學會在合作中學習,而且增強了學習中合作的能力。在人人參與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每個環節中,還培養了學生創新的意識;在介紹家鄉的風景名勝、環境變化的合作交流中,學生的熱愛家鄉、保護家鄉名勝的情感得到升華,治理家鄉環境、保護家鄉環境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得到鞏固發展。
總之環保事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少年兒童環保意識關系人類未來的前途,幫助學生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意識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環境教育的滲透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有目的地結合環境教育,進行各項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掌握積極獲取各種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珍惜資源,善待地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的環境意識和道德行為。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新型學校育人模式與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進行有機地整合,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實現培養二十一世紀高素質的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