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要】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展。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關鍵詞】誦讀經典;語言素養;文學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閱讀與積累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沿著經典詩文流淌的脈絡,聆聽歷代先賢留下的永恒聲音,觸摸大師名家創造的優秀文化,感受古詩所包含的人性的至真至美。讓孩子們閱讀名篇,誦讀千古美文,這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拓寬語文學習天地,打下孩子終身發展基礎的最佳途徑,也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熱點。
為了推進經典誦讀工程,進一步營造經典文化學習氛圍,深化經典閱讀活動的意義,筆者作了“誦讀經典,浸染墨香”的方法初探,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分學期落實誦讀內容
學生從七年級至九年級,每三年為一個周期,不間斷的實施這一活動。每個學期擬定具體的誦讀內容和目標,由淺入深,由單一走向多元,分層推進,逐步落實。七上主要是識記3500個常用漢字,理解常用成語,七下是熟讀短小文言文,《論語》《孟子》等;八上讀朱自清,魯迅,沈從文,琦君、林清玄、畢淑敏等名家散文,八下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中國四大名著;九上讀中國古典詩詞,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名家的詩詞,九下讀戲劇,雜文,小品文以及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
二、分階段舉辦相應的競賽活動。
與學校語文課程開發同步,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譬如舉辦漢字書寫大賽,漢字聽寫大賽,成語接龍,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學習央視舉辦“電視散文”“百家講壇”活動,課本劇表演,手抄報比賽,黑板報專欄,作文競賽,“美文共賞”活動,到青林寺謎語村采風等,將這些活動穿插在每個學期,保證每學期舉辦二至三次,這些活動的開展,掀起了校園誦讀經典的熱潮,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為諸多文學愛好者搭建了競技和發展的平臺,為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集體撰稿編書,讀寫結合。
學生書讀的多了,自然有相互交流和寫作的沖動。為了把誦讀活動深入化,在班內舉辦集體撰稿,合作編書活動。七年級每個同學寫十篇童年生活的文章,自己修改,交換評改,篩選五篇美文,請同學寫推薦語以及評語,將全班同學的習作薈萃在一起,命名為《我的童年》;八年級記錄在初中生活的精彩片斷,把在校園內發生的奇聞軼事,喜怒哀樂等寫出來,擇優錄用,編訂成集子,命名為《我的初中生活》;九年級學生學習目標更為明確,自我認識更充分,理想定位更為明朗,集體編訂《我的夢》。三年成書三個集子,學生在寫作中品嘗學習的艱辛,在交流中體驗合作的快感,在追求中領略寫作的樂趣,在書香中浸潤人生。
四、堅守語文課堂陣地。
語文的學習天地無限廣闊,學生誦讀詩文,品味語言,理解文章,領悟要意,把握中心等各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堂上老師的指導與引領,所以要想學生在課外能真正拓展學習內容,必須堅守住語文課堂這塊陣地。課內學生得法,課外才能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和語言的揣摩,通過反復的比較與誦讀讓學生推敲,中國漢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通過示范朗讀與角色的扮演讓學生體悟小說人物的性格;通過深情背誦與合作學習讓學生明白詩歌的無窮魅力------在課堂上師生共朗讀,同研討,齊分析,共同打造高效課堂,共同發掘中國語言的深層意蘊,共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與熱情。
通過“誦讀經典,浸染墨香”的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的閱讀面得到拓展,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大大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逐步提高,“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文學氛圍日益濃厚。學生們也深有感觸地說,與經典同行的路上,風景無限,一路前行,一路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