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羅 敏超
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把傳統出版的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是出版業鞏固壯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迫切需要。在國內580多家出版單位中,近90%是中小出版社。這些出版社經濟規模小,人員構成相對單一,缺乏數字出版需要的資金和技術人員,因此多年來,大多數中小出版社對數字出版持觀望的態度,離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相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中小出版社,在十年前已經關注并積極參與到新興出版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廣西人民出版社為例,希望能通過分析其探索新興出版的經驗,幫助一些中小出版社找到一條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的探索之路。
一、從無到有,在實踐中積累數字出版經驗
近10年來,廣西人民出版社轉變觀念,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出版業發展的形勢,細分市場、細分業務,組建專業團隊,成立相應的運作機構,打造全新的數字出版平臺,走出了一條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探索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
1.轉變思維,參與到新興出版的探索中去
廣西人民出版社是國內第一批關注數字出版的中小型出版社,這源于其深厚的內容資源基礎。早在2002年,廣西人民出版社便將大眾讀物出版作為主要出版板塊之一,發展至2007年,該社大眾讀物特別是文藝類小說的規模和品種可以說在全國中小型出版社中獨樹一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數字出版做好了內容平臺的準備。2007年前后,廣西人民出版社結合本社資源進行初步探索,與騰訊、新浪、方正以及中文在線等國內知名數字出版平臺合作,取得了一定的經營效益,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1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成功取得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手機閱讀基地的CP資格,成為國內首批接入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的數字出版合作單位。
2.積累有效版權,進入數字出版的“1.0時代”
2007年前后,正是電子書興起的時期,廣西人民出版社敏感地嗅到了電子書發展的趨勢,逐步積累優質內容和作者資源,為電子書開發做好準備。從2007年起,廣西人民出版社厘清了全版權經營的概念,將新簽約圖書的數字版權盡收囊內,積累了幾百種圖書的有效版權。2011年,廣西人民出版社采取合作模式與經驗相對豐富的技術團隊共同開發出基于蘋果iOS系統的APP電子書應用,實現了電子圖書在美國蘋果公司的iTunes網絡商店和其他國外電子出版銷售網站的銷售,獲得了寶貴的數字版權運作經驗,也在業內數字出版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這些都為廣西人民出版社進一步發展數字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成立數字出版公司,建立專門網站,進入數字出版的“2.0時代”
網站建設是出版社數字出版的橋頭堡,根據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十二五”發展總體規劃要求,廣西人民出版社專門制訂了本社數字出版的《“十二五”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規劃的目標和任務,廣西人民出版社對已成立的文化公司進行股權改造,使之成為其全資子公司——廣西麥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在管理和資源上進行全新的配置。公司總經理由出版社總編輯直接擔任,培訓有傳統編輯資質的編輯,使其轉變為數字出版編輯,并建立和完善了專業運作團隊,配備專門的數字設備,將出版社所有圖書的版權資源劃入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著重在數字出版的內容積累、資源積累和能力積累上謀求發展。麥林文化公司基本形成了數字內容收集、加工和生產、產品研發、營銷推廣的完整產品生產線,項目產品線包括內容授權經營、手機閱讀、麥林文學網、APP應用開發等。2011年底,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策劃,廣西人民出版社申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庫獲得了國家財政部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截至2012年底,公司數字出版總收益達500多萬元,比2007年增長了幾十倍,公司旗下的原創文學網站——麥林文學網也取得了出版總署頒發的互聯網經營許可證,初步奠定了廣西人民出版社數字出版發展的格局。
二、把握機遇,建立與本社優勢資源相適應的數字出版體系
數字出版,內容為王。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數字出版絕不是簡單的版權經營,優質的數字出版物更需要有創意的數字出版內容來支持,而此時眾多中小出版社缺少的正是立足于數字平臺的內容創新。如何在現有資源和優勢的基礎上做內容創新,是廣西人民出版社面臨的第二個難題。
1.升級發展,依托原有資源拓展數字出版業務,建設廣西網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環北部灣經濟圈的形成,廣西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著由民族經濟落后地區向民族經濟強省的轉變。2011年初,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提出打造西部地區首個數字化出版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庫”的構想,包括建設一個資源庫的前端運營平臺——廣西網,使之成為廣西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成為了解和研究廣西政治經濟、科教文化、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主要情報源。廣西麥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為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內唯一一家榮獲“數字出版先進單位”榮譽的企業,成為該項目的具體實施單位,全面負責資源庫后臺及其運營平臺廣西網的建設和運營。
2.進一步加強數據庫及網站建設,整合數字出版內容傳播平臺,全面進入數字出版的“3.0時代”
(1)加強重點平臺建設
“廣西普法學習教育新媒體出版服務平臺”是廣西人民出版社在傳統普法學習紙質圖書出版的基礎上,依托原有的豐富資源,利用數字、網絡等新技術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出版服務項目。項目通過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研發專業數字出版軟件,實現對內容的快速有效整合,對接普法學習、考試無紙化趨勢,支持普法學習教育模式由單一渠道與單一形態向多元渠道與多元形態轉換與轉型,是提供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普法學習產品,以及個性化的網上法律服務的創新型法律學習教育服務產業平臺。“廣西普法學習教育新媒體出版服務平臺”經過建設和測試,已在2014年廣西普法考試期間上線運行。
(2)拓展新技術新業態
廣西人民出版社一直以來以傳統出版為根基,堅持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并行并重,堅持強化互聯網思維,一體化發展,推動傳統出版和信息出版實現出版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多年來,廣西人民出版社積極參與廣西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出版了大量地方選題圖書,積累了豐富的廣西地方文獻資料,為做好廣西資源庫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間,廣西人民出版社制定了《“十二五”數字出版發展規劃》和《數字出版項目規劃》,按照3G門戶網“門戶+客戶端”的雙核策略,采用html+wap+APP(互聯網網頁+手機網頁+手機客戶端)的形式,著手打造全面覆蓋移動用戶終端的廣西資源庫、廣西網產品線。項目團隊通過對服務器和機房建設進行公開招標,完成了服務器和機房的安裝和調試。深入調查了解用戶需求,填充網站內容,對各類典籍文獻、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等資料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調試網站功能,完善功能建設,研發了廣西資源庫的一系列相關配套產品,明確了圍繞廣西資源庫、廣西網,以支柱項目拉動衍生項目,實行多種經營,努力打造形式多樣的以廣西資源庫為核心的“一庫一網兩系統客戶端” (庫,廣西資源庫;網,廣西網;兩系統客戶端,即Android和iOS操作系統客戶端)產品群的目標。
截至2013年11月,該項目已基本完成廣西資源庫和廣西網的網站開發建設,辦理好相關的網絡備案手續。基本完成資源庫系統平臺開發,利用現有的圖書資源,完成70個公共資源庫及400多個公共資源子庫的建設,完成資源庫總量約20000個條目。在搭建廣西資源庫有效平臺上,經過與技術公司研究溝通,制定了專業資源庫和公共資源庫的技術規范,決定廣西資源庫將以時間、地點、主題等多維度呈現信息,為合作者提供API接口,把廣西資源庫建設成為全民接觸閱讀、打包下載廣西文化信息內容的數字化平臺。這種多維度呈現信息模式,與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DPLA)的建設目標不謀而合,廣西資源庫的上線,將填補國內空白。
圍繞廣西資源庫和廣西網這一核心產品,項目團隊還研發了一系列適用于Android和iOS操作系統客戶端的相關配套產品。為推動內容生產向實時生產、數據化生產、用戶參與生產轉變,實現內容生產模式的升級和創新,廣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云上廣西”項目。“云上廣西”是針對機構、大眾的一體化數字解決方案,分為政務、內刊、企業品牌推廣、個人門戶四大模式,致力于成為廣西第一大手機云閱讀平臺,是集海量資訊、服務平臺、掌上學習、零距離溝通功能于一體的數字產品。在獨立APP應用模板的研發和制作上,麥林公司重點打造了《領導月讀》《廣西山水文化》《漫步青藏》的APP應用模版,在策劃、編校、技術、設計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產線,制作水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實現了在蘋果APP store的銷售。除此之外,制作團隊還研發出機構內刊模板,為機構用戶訂制專屬產品,既可以成為獨立的APP產品,也可以入駐“云上廣西”,滿足機構用戶在品牌推廣方面的不同訴求。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資源庫及“云上廣西”等項目的建設和上線,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加強出版內容、產品、用戶數據庫建設,提高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運用能力的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廣西人民出版社的新興出版之路從1.0時代到3.0時代,從單一的數字版權授權經營模式,到取得運營商CP資格,再到自主開發運營內容和技術傳播平臺,可以說,這是打破出版、傳媒、網絡、電子、電信等行業的界限,形成出版與平臺、渠道與終端的相互依存、相互發展之路,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小出版社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轉型、改革與探索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融合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