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菊
【摘要】從名師黃愛華老師的課前導入、華應龍老師的探究新知練習、吳正憲老師的鞏固練習、劉德武老師強化練習中感悟到課堂練習設計對課堂是否高效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新知 鞏固 策略 強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27-01
課堂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練習設計的精巧,需要教者的個人智慧。下面略談對幾位名師課堂練習設計智慧的感悟。
一、新知學習前的引新練習
導入新課的習題既是教師和學生上好課的知識、心理準備,又是學習新知的堅實基礎。其練習過程就是在新舊知識間架橋鋪路的過程。設計時要講求藝術性,還要盡量簡單化,最好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或日常的經驗就能解決的問題。
比如:黃愛華老師二月份在中心小學上的《互相垂直》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我們能在一起上課就是朋友了,“朋友”意思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我們互相成為朋友。(講完后在黑板上用箭頭表示甲乙互為朋友。)
師:你能用“互相”組詞嗎?
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師:“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你是怎么理解的?“互相垂直”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黃老師上課一開始就與學生互稱朋友,既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又為下面學習說“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a和b互成垂線”做好鋪墊,以師生的朋友關系類推兩直線的位置關系,“以其所知,喻其不知”,降低了學生理解和表述的難度,隨之也很自然的進入新課教學。
二、探究新知的嘗試練習
該練習是放手讓學生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去探究、摸索規律,以獲取新知識。目的在于培養他們的能力。從而獲得真知,獲得成功的體驗。
例如:華應龍老師在《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設計了下面這樣的嘗試練習,使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探究出新知。
學生開始把目光集中在“誰進球最多”上。有學生反對:“這個不公平,15號進球數最多,可是他踢點球的機會也最多呀。”于是,大家改變了思路,從看“進球數誰最多”改為看“失球數誰最多”,來決定由誰去踢。全班同學都同意了這個辦法。
師:如果教練讓我去踢,我只踢一次,而且踢飛了,失球數是1,最少。讓我去踢合理嗎?
同學們都笑了,笑過之后,陷入了沉思。
這時有同學發言:“如果每人都踢100次,那么1號按‘踢25個進22個計算,100次會進88個;6號按‘踢20個進18個計算,100次可進90個;15號照‘踢50次進43個計算,踢100次可進86個。這一比較,我主張安排6號去踢,把握更大些。”這個發言博得了滿堂彩。
掌聲過后,另一個學生搶著說,用數學的眼光看,這個問題就先要求進球總數與踢球總數的百分比,1號是88%,6號是90%,15號是80%,6號進球的把握最大。循著同學的回答,老師把這些百分數填在表上,并給出進球率。看了這張表,大家一致同意派6號去踢點球。
在學生初步構建起百分數的基礎上,老師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百分數,并說明它的含義。
這是華應龍老師的數學課中一個比較典型的探究新知的課堂練習。他不僅生動而深刻地體現了華老師的突破與創新,而且生動而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這種課堂練習使枯燥呆板的數學教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
三、理解、運用新知的鞏固練習
例如:吳正憲老師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探討出方法和策略后出了下面的鞏固練習。
出示洋娃娃12元,汽車比娃娃多8元,一共要多少元?
在學生獨立完成后,老師是這樣評講的。
師:看懂了嗎?
師:你看見啥就說啥?
生:我看見布娃娃12元。
師:你還能看見什么?
生:汽車比布娃娃多8元?
師:那求什么啊?
生:一共有多少元啊?
師:如果你是智慧人你會求什么?
生:先求汽車的錢,再把它們合起來
師: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仔細想一想,這位小朋友用圓圈表示可以嗎?
請你大聲的告訴我多少錢就可以。
這是吳正憲老師《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新授后的課堂練習,吳老師用智慧人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數學問題,讓學生養成思考的好習慣,培養了學生有聯系性的思索,使條件與問題的結合在自我思索中悄然形成。
四、促進思維、提高智力的強化練習
這類練習面向優等生,他們對鞏固新知的練習感到吃不飽,未能充分滿足求知欲望。這樣,不僅加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
像這樣有梯度的知識性、有發展的思維性的課堂練習在劉老師的每堂課中都會看到。劉老師在《跳出數學教數學》的講座中談到:在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在“當堂訓練”的過程中,拓展題的難度應該落在所教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練習時體驗“跳起來正好夠得著”的感覺,在“跳一跳,摘桃子”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形成了能力。
總之,教師要考慮練習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課堂練習要根據教學的要求而定,不同的教學環節,所采用的練習題的難度和數量各不相同。另外,我們還要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設計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教師的智慧開啟學生的智慧,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的內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黃愛華老師的《互相垂直》課堂實錄
[2]華應龍老師的《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課堂實錄
[3]吳正憲老師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課堂實錄
[4]劉德武老師的《小數乘法與學習策略》課堂實錄
[5]劉德武老師的《可能性》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