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劭曙 田敬文
摘 要: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兩大驅動因素,二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工業化反映了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變,城鎮化反映了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轉變。作為經濟過程的工業化和作為社會過程的城鎮化共同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目前洋縣城鎮化建設總體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城鎮規模小,城鎮化體系不完善;工業整體實力不強,工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錯位,農村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只有加快工業化進程,才能有效地擴大縣域經濟總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同時為農業、服務業的發展開辟廣闊空間,把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變為非農勞動力,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關鍵詞:推進;工業化進程;城鎮化建設
1 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的有利條件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洋縣工業經濟取得了可喜成績,工業規模逐步壯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為推進工業化大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縣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通過股份、出售、兼并等方式陸續對全縣所有國有、集體企業進行了改革、改制,基本實現了“國退民進”,民營企業成為全縣工業企業的主力軍,為縣域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煥發了勃勃生機。
1.1 豐富的資源奠定了縣域工業化發展基礎。全縣現已探明的礦種有16種,其中釩鈦磁鐵礦、石墨、膨潤土、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和品位居全省前列。水能儲量36.6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0萬千瓦。生物資源異常豐富,種類齊全,其中龍須草種植面積居全國之首。中藥材469種,人稱“天然藥庫”,是陜西省中藥材基地縣。五彩米被稱為“米中珍奇”,其中,紅米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機產品認證達到13大類70種12.1萬畝。豐富獨特、開發潛力巨大的資源條件為洋縣發展的礦產、冶金、水電、建材、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極其充足的原料。
1.2 工業經濟步入良性、快速發展時期。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94.4億元,同比增長12.5%,實現工業增加值27.06億元,同比增長18.8%。3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90.21億元,增長15.8%,產銷率達95%。整個工業經濟呈現出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
1.3 規模企業群體不斷壯大。201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61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70%。201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78億元,占工業總量的79%。2014年實現產值90.2億元,占工業總量的78.5%。其中1億元以上企業由5戶增加到15戶,規模以上企業對全縣工業影響力增強。食品、化工、礦產、建材、水電工業五大支柱產業發展迅速,對工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1.4 園區經濟發展迅猛。洋縣近年來抓住漢中市被國家確定為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的機遇,依托縣內資源和產業優勢,以陜西有色集團在洋縣投資100億元收購重組7戶礦山企業和控股陜西盛華冶化公司為契機,規劃建設了洋縣生態工業園區、謝村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桑溪新材料工業園區,成立了洋縣有色工業園區管委會,加大政府投資力度。
1.5 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洋縣把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作為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積極營造鼓勵、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實行縣級領導和部門聯系包抓責任制,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同時,本著“高起點、系統化、集群化”的原則,堅持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通過獎勵、貼息、補助等方式,鼓勵企業更新設備,改進工藝,開發高新技術產品。
2 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制約因素
目前洋縣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邁進階段,農業大縣、工業弱、城鎮小縣、財政窮縣依然是基本縣情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縣域工業化的步伐。
2.1 一是工業總量小,經濟效益低。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產值1003.83億元,洋縣僅實現工業總產值90.21億元,僅占全市總量的9%,與一個人口大縣、資源大縣、平川大縣應有的地位極不匹配。
2.2 骨干企業少,支撐能力弱。610戶工業企業中產值過億元企業僅15戶,稅收過千萬元的縣屬企業僅4戶,難以支撐高速發展。
2.3 結構不合理,抗風險能力差。一方面在產業結構上,洋縣一、二、三產業中二產比重只占34%左右,相對比較偏低。加之長期以來,以食品工業為龍頭,以建材化工、礦產開發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特色不明顯,產業鏈條短,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另一方面在產品結構上,無特色優勢,上游和初級產品多,深加工、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少,缺乏叫得響、打得遠、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
2.4 企業融資難,專業人才少。近年來,國家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市縣兩級金融機構實行微利上存機制,對縣屬地方工業企業投入少,企業再發展難度加大。同時,多年來,企業部分專業人員流向行政機關、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和南方發達地區,使洋縣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少,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弱,企業技術改造缺乏人才支持,影響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致使工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慢。
2.5 信息化建設緩慢,水平較低。由于洋縣工業產業層次不高,起點低,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需求不突出,全縣僅有少數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大多數企業沒有信息化設備,沒有專業的網絡人員,缺乏高級信息化人才,也沒有充分意識到信息就是資本。
3 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的思考
3.1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使工業朝著高附加值化發展,是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3.2 以結構調整推進工業化。洋縣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應堅持以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為先導,以支柱產業為支撐,以發展循環產業和有機產業為重點,走“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工業化、產業經濟規模化”的路子。
3.3 以農業產業化促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是縣域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工業化道路要求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農產品加工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
3.4 以城鎮化支撐工業化。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的推進有賴于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城鎮化又是工業化發展的基本載體,城鎮化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城鎮化落后必然阻礙工業化。
除此以外,還要以園區建設承載工業化,以發展循環經濟提升工業化,以全面創新加速工業化,以優秀的人才隊伍加快工業化,以一流的外部環境服務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