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芬
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網絡的助推之下,文學出版領域發生了巨大而影響深遠的變革,經過近20年的演化,新型文學出版格局和出版模式已經逐漸成形。新的文學出版模式與實體書出版時代有很大不同,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綜合版權運營、網絡出版、偏重文學的商業寫作。
一、文學出版運營模式:從單一的實體書出版走向綜合版權運營
在圖書出版領域,文學類圖書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出版門類。從行業結構經濟比重來看,文學類圖書所占比重不大,在傳統出版企業的業務構成中,以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扣除教材教輔以外的一般圖書出版,僅占全部營業收入的不到31%。如果單以文學類圖書的出版而計,這個比重還會大大降低。但是從經濟潛力挖掘價值來看,與別的圖書門類相比,文學出版面對的是大眾閱讀市場,它有著巨大的利潤拓展空間。
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發展市場經濟之初,由于整體文化產業的規模極小,市場化的影視產業剛剛起步,網絡游戲尚未出現,文學出版與其他文化產業之間的聯動效應無從談起。文學出版的贏利模式延續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體現為純粹的實體書出版,實體書的印數和銷量,基本決定了出版社的全部利潤。
9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電視機在大眾生活中的普及,開始出現了文學圖書出版與影視傳播的聯動效應。文學圖書與影視傳播互為呼應,彼此借勢,取得了雙贏的局面。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發生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周百川在1995年接手長江文藝出版社擔任社長之時,出版社債臺高筑,在這種背景下,長江文藝出版社簽約二月河的《雍正王朝》,當年帶動圖書銷售兩千多萬冊,成為中國影視圖書第一個成功的案例,從而帶動長江文藝出版社走出困境。
2000年以后,出版人和圖書出版經營日益成熟,出版業越來越重視全方位的版權綜合運作。例如,《狼圖騰》在出版之前就通過國外版權轉讓與企鵝出版集團聯手,中文版與英文版在全球同步發行,把中國文化向外輸出推動到一個新的階段。隨著互聯網與電子通信技術的蓬勃發展,文學圖書傳播的方式有了更多選擇,除了實體書出版,還可以采取電子書的形式,借助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移動設備完成閱讀和出版。目前的文學出版已經形成了多元化和多平臺的新型經營模式,實體書出版、影視與游戲改編權出讓、涉外版權運作等多種經營途徑同步推進,使得文學出版的形式更加靈活,利潤拓展空間更為廣闊。綜合版權運營已經成為出版業的發展趨勢,代表了文學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二、首選出版平臺:從實體出版社轉向文學網站
倉廩實而知禮節,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國文學出版市場呈現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無論是傳統出版社還是文學網站,其在文學出版方面都在不斷開拓,紛紛以更多的作品和銷量瘋狂搶占迅猛擴張的閱讀市場。從總體來看,近十幾年的文學閱讀市場一直處于高速擴張期,文學作品出版的種類和數量一直在不斷創造新的紀錄。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崛起,以磨鐵圖書為代表的民營出版公司的嶄露頭角,正是順應這一市場趨勢的結果。盡管實體書出版企業的發展很快,但是與網絡出版平臺相比,那就相形見絀了。如起點中文網從2002年成立以來,不過13年的時間,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網絡圖書出版平臺,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傳統出版企業都望塵莫及。
得益于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經濟發展成果,我國的經濟增長點開始從制造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文化產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影視、動漫、出版、文藝演出、旅游等整個文化產業都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是,由于網絡與通信技術的更新發展,這一發展機遇深深改變了文學出版行業的競爭格局。網絡出版平臺異軍突起,搶走了傳統出版業的奶酪,而在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歷史機遇窗口,傳統出版業卻出現滯步不前的情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網絡通信技術與移動閱讀設備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閱讀設備成為實體圖書介質的替代。與傳統的實體圖書相比,電子閱讀設備體積小,容量大,在便攜性上遠非實體圖書所能比擬。從功能上來看,電子閱讀設備支持多媒體圖書制作格式,聲光、畫面、文字可以兼容于一體,其表現力遠超實體圖書。這些因素就導致實體圖書出版相形見絀于網絡出版。
第二,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變化。如今人們生活節奏極快,碎片化閱讀成為常態。所謂碎片化閱讀,指的是現代人的閱讀時間呈現零散化、碎片化的特點。文學閱讀是一種休閑、娛樂性質的閱讀形式,所占用的時間往往是工作、學習之外的時間。這種閱讀狀態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以往時代不同。利用片斷時間形成的文學閱讀是隨時可以打斷,又是隨時可以接續的,讀者不必等待作品完成即可開始閱讀,只要求作品的更新能跟上碎片化的閱讀速度。網絡傳播方式保證了作品出版的連載形式,正好與讀者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形成契合。讀者因而愈多地減少實體書閱讀,改而選擇電子閱讀。
在上述背景下,盡管文化產業總體而言迅猛發展,實體書文學出版卻呈現夕陽產業的征兆。這一變化對文學出版行業競爭格局的影響極為重大而深遠。傳統出版社日益出現被邊緣化的趨勢,而文學網站卻出現令人矚目的迅猛發展。
三、出版內容的變化:從多元化的個性創作走向類型化的商業寫作
對傳統的實體書出版商來說,文學出版是一門生意,同時也是一項文化事業。從純粹贏利的角度來看,文學出版絕對不是可以帶來高額利潤的生意。個別暢銷書帶來的超額利潤很容易使行外人產生一種幻覺,以為文學出版是一個暴利行業,但他們卻忽略了那些失敗的新書。出版商更像是謹慎的投資者,他們把資金分散投放在許多新書上,努力通過分散風險的策略,把投機轉化成投資。
綜合所有圖書的投入與回報來看,文學出版的資金回報率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大多數出版社都不會超過7%。但是出版人卻不會因此沮喪,他們仍然會有強大的職業自信和自豪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從事的是一項文化事業。因而,當一個文學編輯看到一部中意的文學稿件時,他絕不會以純粹的商業標準來衡量,即便他認為這部書稿很可能不會有多大商業價值,但是他愿意出版它,因為他相信它的審美價值、思想價值或者社會價值是值得投資的。正是這種奇特的行業生態使得許多無利可圖的文學出版成為可能,也使得文學創作在某種程度上得以保持多元化的面貌和生態。文學創作的個性化與多元化因而脆弱地得以保存。
網絡出版卻表現出打破這種脆弱文學生態的潛在趨勢。當自發的文學網站受到資本的關注,收購資本與并購資本成為文學網站主宰的時候,以利潤為導向的商業寫作機制悄然成為文學寫作的主流。網絡出版的一個明顯產物就是文學寫作的類型化,歷史穿越、玄幻仙俠、科幻靈異、軍事言情等類型成為網絡文學寫作的主流,幾乎一統整個文學江山。類型化寫作未必是一種理想的文學創作方式,但絕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其成效是非常顯著的。以類型化作品為助推器,網絡文學已經彰顯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這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網絡文學一舉突破40億元人民幣的年產值;另一方面,在近5年內,網絡小說影視改編權上漲了10倍之多。
具有悖論意味的是,由于網絡文學的商業成功,文學寫作的道路不是變寬了,而是變得更加狹窄,模式化、類型化創作成為大多數網絡寫手不得不遵從的寫作指南。網絡寫手大神們在作家富豪榜上揚名成功形成了巨大的財富示范效應,許多人把寫作視為一條致富的終南捷徑,那些容易實現商業成功的類型化題材和模式化創作成為不斷被重復的寫作實踐。從上文所述可以看出,新的文學出版模式是一種純粹的商業文學出版模式。從根本上看,這種商業文學出版模式的成型是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分工精細化的必然產物。在商業文學出版領域,目前國內形成了一家獨大、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起點中文網一家獨大,騰訊支持的創世中文網和百度收購的縱橫中文網則勉強與之抗衡,文學出版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新三國時代。三家文學網站及其背后的資本力圖控制、壟斷原創文學的生產和版權,在源頭上壟斷內容,進而憑借資本優勢撬動影視、動漫、游戲等一系列的文化產業鏈,控制整個文化產業。三大資本目前雖然只是在網絡文學出版領域發力,其圖謀卻是整個文化產業的布局。傳統出版企業在這場競爭中因缺乏網絡傳播渠道和資本優勢而日益被邊緣化,能否憑借深厚的人文積累扭轉頹勢,尚屬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