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霞
在傳統技術環境下,由于復制成本的因素,由復制所引發的侵權問題,一般是可見的、可控的。而在數字技術條件下,復制是零成本的,由此所引發的侵權可見但不可控。在數字時代,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侵權者,甚至是無利益的侵權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復制權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在當前情況下,應當思考的問題是重新界定數字復制行為及由此所產生的侵權問題。
一、數字時代的復制權危機
在傳統技術條件下,復制行為是著作財產權實現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著作權等其他權利實現的重要基礎。在傳統技術條件下,對于復制權的控制主要依靠法律保障。著作權人或相關權利人,往往是在發現侵權行為后才能維權的。對于著作權人來說,這種維權方式是非常消極的,同時也無法保證自身權益得到完全的維護。在數字技術條件下,復制技術越來越簡單,復制權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復雜。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作品的存在方式與傳播方式,任何一個讀者在瀏覽過程中都可能發生復制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針對復制權進行控制無疑會影響到公眾獲取信息的自由,但是絲毫不加以控制復制權,將意味著著作權法律體系的瓦解。
近年來,有學者主張用“傳播權”替代“復制權”。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從性質上來看,“傳播權”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權利。首先,“傳播權”與發行權是競合的。從性質上來說,傳播權實則是網絡發行權。在傳統出版時代,發行權主要掌握在出版機構手中。而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發行人。如果立法保護傳播權,那么必然會引發這樣一個問題,誰是權利人呢?也就是說,一般網絡用戶是否有權轉發著作權作品呢?其轉發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呢?事實上,即便轉發者未從中獲取任何經濟上的利益,也可能造成嚴重的侵權后果。因此立法保護傳播權顯然存在巨大的法律風險。其次,傳播權與復制權是競合的。傳播是基于復制的,沒有復制也就沒有傳播,因此傳播權不是一個獨立的權利,而是基于復制權之上的。從法理上來說,創設一個權利,其本身應當是獨立的、全新的,否則會造成法律體系的混亂。因此,界定傳播權必須基于復制權。復制權仍舊是著作權的核心,是傳播權所無法替代的。
在復制權問題上,合理使用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合理使用是復制權的一種例外狀態。在傳統技術條件下,合理使用同樣是一種可控的行為。而在數字環境下,合理使用問題則變得高度的不確定,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當前數字資源的技術保護措施存在問題。在傳統技術條件下,圖書館所藏的著作權復本都是紙質的,由于載體的成本問題,館藏資源往往是有限的,自然地控制了讀者在合理使用上的規模,因而也不可能造成大規模的濫用問題。而在數字技術條件下,著作權的復本可以說是無限的。在沒有必要技術保護的情況下,讀者可以無限制地使用著作權作品,勢必會發生大規模的侵權行為。因此,在數字環境下,對于復制權的控制仍舊是數字作品版權問題的核心。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從技術和法律兩方面入手。
二、圖書館數字資源盜鏈問題
自數字圖書館推出以來,非法盜鏈問題一直阻礙著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建設與發展。非法盜鏈是一種侵權行為,盡管在某些方面它和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必要區分這兩種行為的法律性質。目前,常見的盜鏈技術有以下幾種:
一是網頁直接盜鏈。網頁直接盜鏈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盜鏈技術,其技術含量較低,因而較為容易防范。網絡直接盜鏈利用的是鏈接跳轉,盜鏈者一般會在圖書館網站上植入虛假鏈接。當合法用戶登錄圖書館界面時,會被自動跳轉到盜鏈者所提供的網頁上,盜鏈者則可以正大光明地用所盜竊的賬號登錄真實的數字資源庫。
二是針對特色資源庫的盜鏈。目前,多數圖書館都實施了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并為讀者提供特色資源信息服務。事實上,針對特色資源的盜鏈,往往不是非法用戶所為,而是合法用戶所為。一般來說,特色資源庫的技術保護層級較高,非法用戶一般難以觸及特色資源,由此而引發的盜鏈風險較小。而合法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未能區分合理使用與盜鏈的法律性質,那么很有可能會實施具有侵權性質的下載行為。
三是頁面文字抓取技術。所謂頁面文字抓取技術是一種將數字資源信息轉化為原始文本格式的盜鏈技術。這種技術主要針對的是網頁格式的數字資源,因此,只要圖書館采用非網頁格式的數字資源,盜鏈者便會無計可施。
四是即時盜鏈。即時盜鏈是目前技術層級最高的一種盜鏈方式。盜鏈者利用網絡平臺技術,即時調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由于即時盜鏈并非發生實際的下載,因此很難被發現。
可見,即便是合法用戶也可能從事非法盜鏈活動。非法盜鏈與合理使用的差別在于,行為人實施了超出圖書館所授予權限的復制行為。也就是說,只要實施了圖書館禁止從事的復制活動,便不再是合理使用,而是非法盜鏈。
三、數字版權的法律保護
如上所述,非法盜鏈實質上是一種非法復制行為。但是由于計算機自身的緣故,用戶在瀏覽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種臨時復制行為,這種行為是否應該被視為非法盜鏈,還是將其視為一種合理使用?在這個問題上,當前的著作權制度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從技術上來說,這些信息都是被計算機自動保存的信息,是可以被直接調取出的。因此,從形式上來看,此種行為和非法盜鏈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所完成的,都產生了下載數字資源的結果。那么如何區分這兩個行為呢?目前,針對這一問題的學界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否定說。據此觀點,由計算機自動完成的下載不是非法盜鏈,而是合理使用。此觀點認為,計算機不具有獨立意識,其行為是在程序操控下完成的,而非人為指令,因此不構成法律上的主觀故意。同時,這種復制行為具有臨時性,既不能脫離原件存在,也無法被長期保存,更不可能被再復制、再傳播。
二是肯定說。此觀點認為,臨時復制行為是在行為人使用數字資源過程中發生的,是行為人主觀意圖的一種延續,其具有主觀性。且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臨時復制可能轉變為永久復制,由此產生侵權的后果。
三是折中說。此種觀點認為,臨時復制是一種復制行為,但是其是否構成非法盜鏈,應當取決于行為人的進一步行動。如果在法律上將其界定為非法行為,無疑意味著在數字時代不存在合理使用。在信息化時代,如果對著作權過度保護,顯然不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筆者則更加傾向于第三種觀點。數字技術的產生是為了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當前階段,數字技術的確對傳統著作權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在財產權問題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目前所有的版權問題,主要是由著作權人未能適應數字技術發展所造成的,同時也是著作權法律制度未能適應數字技術發展的結果。由數字技術所產生的新商業模式越來越多,著作財產權在數字時代實際上有更多實現的途徑。因此,著作權人不應當將目光局限在復制上,而是應思考如何傳播作品,由此產生更大的經濟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數字時代,對于復制的控制已經毫無意義。恰恰相反,應當在著作權法律制度中重新界定復制的法律性質,為著作權的傳播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數字資源的技術保護
在數字資源版權保護問題上,既要依靠法律手段,也要依靠技術手段。目前,針對非法盜鏈的技術保護種類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變更名稱法。這種技術主要針對即時盜鏈問題。圖書館通過變更數字資源的地址,造成盜鏈數字資源無法顯示。不過,采用這種技術也會給合法用戶的使用造成影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突然中斷。
二是偽裝數字資源路徑法。這種技術可以將數字資源真實的位置隱藏起來,由此非法盜鏈者無法用下載軟件批量下載資源,從而起到限制及保護數字資源的目的。不過,這種方法可能會影響到數字資源的使用效率。合法用戶在訪問這些資源時,都必須經過一個權限認證的過程,從而降低數字資源的響應速度。
三是客戶端認證法。客戶端技術是一種VPN技術,即虛擬網絡技術。用戶下載圖書館的客戶端,由客戶端登錄到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庫。客戶端具有不可復制性,因此客戶的密碼不可能被盜竊。同時,客戶端具有認證功能,一次認證后不會反復認證,由此不會影響到用戶的使用效率。目前,客戶端技術是最為普遍的一種防盜措施,且效果十分顯著。
[1]周麗霞,趙建平,劉剛旦. 我國數字圖書館版權獲取實踐[J]. 圖書館學研究,2015(1).
[2]甘文.數字版權保護面臨的困境與思考[J]. 法制博覽,2015(5).
[3]張立偉,衣保中. 促進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技術創新的對策研究[J]. 求是學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