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強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的代表作。他曾撰寫的《哲學的故事》《世界文明史》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杜蘭特站在整個大歷史的視角,對整個世界范圍的繁衍、生存、發展、變遷進行了梳理,介入了種族、性別、道德、宗教、戰爭。作者首先對所探討的空間范疇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它是什么?為什么要進行研究?它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隨后,作者基于史料并與其他科學聯系起來評論歷史,既肯定了歷史的成就和價值,又對過去的不足進行了反思,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并不是結論性的表述和總結,讀者盡可以見仁見智,從更廣泛的意義來品評歷史,或以一種新的思路研究史學。
一、審度:歷史告訴我們什么
歷史的推進和發展凝聚了先輩們的堅守與創造,保守派冥頑不化,他們不愿意打破相對穩定的生活,認為根深蒂固比花團錦簇更為重要。相反,激進派更愿意接受和傳播新的思想,以求對生存空間的擴展和控制,因此保守派與激進派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矛盾。社會空間總是處于一個循環的矛盾體中,也因此有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萬事萬物在矛盾的競爭中求生存、尋發展,也正是因為對立的雙方處在持續的對抗環境中,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對立雙方并不存在實質性的對錯之說,也沒有絕對的功過之分,二者彼此依存,他們只有在相互擠壓、相互碰撞中才能催生出新的枝芽,他們對歷史的發展具有同等價值的重要性。因此,歷史告訴我們矛盾對立催生新的發展,要正確對待發展進程中的阻礙和困難。
創造性大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快節奏跨越式的進步,從狩獵到耕種再到工業革命,每一次轉折性的歷史變革都帶來人類生存方式的改變,從野蠻到文明、從獵取到存儲、從電氣時代到信息革命,生活方式的跨越無不顯現出人類超凡的生存智慧。但是人類所經歷的發展進程遠比史書中記載的要艱難得多、緩慢得多,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資料可參考、沒有范本可探尋,每一次嘗試都是對生命一次新的探尋和發現。人類的歷史進程正是在這樣歷經坎坷,千錘百煉中一路走來,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也都是親力親為血的教訓所留下的財富。歷史的足跡告訴我們,方向比蠻干更重要,行動比想法更有感召力,穩健比速度更加踏實牢靠,任何微小的成就都是痛苦的產物。《歷史的教訓》著力探討歷史與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力求以濃縮的文字觀點梳理歷史的發展,探究人類歷史的普遍規律,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和概括性。通過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的思考,作者對人類發展過程中歷史經驗的借鑒進行了比較考證,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吸取歷史教訓,沉淀思想,探尋深層次的哲學意義,給人以啟發性的思考。
二、正視:面對歷史就是面對現在
《歷史的教訓》作為一部史學類的論著,并未閉門講史、避重就輕,而是與現實社會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大敘事的筆法讓本書更加凸顯歷史與現實的因果辯證關系。本書涉及很多現實社會敏感話題,如貪污腐敗、信仰缺失、政府職能、勞動分配、道德滑坡等,作者并未站在批判者的立場對社會的尖銳問題針砭時弊,而是就問題所產生的社會根源進行溯源和梳理。
通過“經濟與歷史”一章,我們看到了財富分配不均不但是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的主要方面,而且是歷史遺留并長期存在的問題。人口貧富差距大、社會分層嚴重、調控失衡導致社會底層的勞動分配不合理現象最為嚴重,從而督促我們認識到當今社會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調控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敦促我們依據國情和現實民情及時修正和調整勞動分配方案,兼顧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做好基礎民生工作。讀“道德與歷史”一章,可以讓我們厘清道德起源與道德約束的力量,同時也認識到道德約束的局限性,從而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依靠媒介、教育等手段進行全民道德意識的培養,營造良好的道德與法制和諧社會。讀“地球與歷史”一章,我們明確了歷史具有二重性,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學會謙遜,懂得回報。如今,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正在逐步征服大自然,但征服的前提是要尊重地球的自然法則和生存規律,不能肆意妄為。對資源和能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能夠造福人類、帶動發展,但是不合理的開采和使用,或以個人意志為出發點的利益鏈條是不可取的,竭澤而漁的開采方式是對我們整個生存環境的透支。愈發嚴峻的環境破壞也正印證了當今世界格局中的全球環境問題,因而對資源的利用、環境的保護、污染的整治都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于諸多的現實問題,歷史的經驗教訓并沒有教我們該怎么做,也沒有提出具體的原則和方法論,而是就其歷史發展的角度為我們研究問題提供了可參考的現實依據。
三、探尋:不忘過去才有未來
歷史的經驗為我們奠定了社會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歷史的教訓讓我們在大跨越的發展中盡力避免走過去的老路、錯路、彎路,不在過去跌倒過的地方重復犯錯,不在過去緩慢的發展中徘徊不前,啟示我們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既要吸取歷史發展的寶貴經驗又不能機械地照搬照抄,既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又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不忘過去就是不能對歷史的榮辱得失棄之不理,不能簡單否定歷史在推進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而是要面對問題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尋求發展。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總結然后再實踐再認識的回環往復過程,對歷史的經驗要善于總結和運用,但又不能犯教條主義和唯心主義錯誤,所以對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絕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歷史的經驗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特定群體解決具體問題的策略和方案,然而時代在變化,具體問題和具體矛盾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有的發生了形態上的轉化,有的存在著理念上的革新,有的甚至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盲目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歷史的經驗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文字的積累上,更應該像一盞明燈,不刺眼卻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這就要求我們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將中國的歷史與世界的歷史結合起來看問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許不能對現實問題給出直接的回應,但是它能夠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標尺和天平,讓我們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之中去權衡和度量。不忘過去,就是要理解歷史、尊重歷史,在不斷前行發展的路途中多學習、多借鑒,就是要在歷史的底色中找尋可持續發展的生存坐標。
《歷史的教訓》是一本史學研究的經典,作者在現有史料中梳理、重組、發掘新的視角,書中不僅展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淵源,還濃縮了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獨特見解,給人以體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的重要講話“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讓我們看出了大格局大情懷,給改革中的國人以啟迪和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