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文獻檢索與數理統計等方法對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進行研究,解析“蚩尤拳”的傳承方式與生存現狀,對繼承與弘揚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構建和諧的民族地區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 蚩尤拳 傳統武術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11-02
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在民族生存、社會生產、民俗生活過程中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真實地反映了其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族眾的道德觀與價值觀。“蚩尤拳”是苗族傳統武術文化中的精髓,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為各民族人民喜愛和贊賞。如何有效地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文化,構建苗族地區的社會和諧,是當前研究苗族傳統武術文化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采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文獻檢索與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湖南、貴州、四川三省地區部分苗族村寨傳統武術“蚩尤拳”進行研究,解析“蚩尤拳”的傳承方式與生存現狀,提出傳承與發展苗族“蚩尤拳”武術文化的途徑、對策與建議。
一、苗族“蚩尤拳”武術技藝的傳承方式
“蚩尤拳”是苗族在其牧獵文化、農耕文化背景條件下形成并發展至今的苗族民間傳絡武術,“蚩尤拳”的武學觀念體系,突出地凸現了苗族牧獵文明、農耕文明的山地民族文化特色。長期以來,苗族民眾中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的師徒關系進行“蚩尤拳”技藝的傳承,“蚩尤拳”技藝不傳外族,“蚩尤拳”技藝傳人對族人中愿拜師求藝者的選擇標準異常嚴格,從而使“蚩尤拳”技藝傳人數量呈鳳毛麟角之勢,人數特少,因而“蚩尤拳”技藝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審視,這種僅靠師徒傳授的方式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弊端,如:
1.“蚩尤拳”技藝傳人授藝時難以一一詳細講解,使接受者學習具有很大難度。技藝的傳承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受眾面非常之小,不利于保護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和普及與提高“蚩尤拳”技藝。
2.缺乏媒體的支持和傳播效應,不利于推廣與傳播“蚩尤拳”技藝和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
3.不利于吸收先進的外族文化優秀因素,優化與發展“蚩尤拳”技藝,使其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處于 “閉關自守、我行我素”的封閉狀態,不利于與體育全球化趨勢接軌。
二、苗族“蚩尤拳”傳統武術文化的生存現狀
調查發現,苗族“蚩尤拳”傳統武術文化得以傳承至今,主要因素是與苗族祖先崇拜觀念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研習“蚩尤拳”有懷念與祭祀先祖之意。其次是“蚩尤拳”技藝所具有的實用博擊與健身價值,在民族生存競爭中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在訓練中能鍛煉人的意志和增強體質,激發其民族意識和精神。但是,隨著現代經濟浪潮的沖擊與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長期處于封閉狀態的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面臨重大的生存危機,其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調查結果顯示,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的許多內容,至今已處于流失、短缺、變異、退化和瀕臨失傳的邊緣化狀態。在對貴州、四川、云南部分苗族村寨的調查中發現,雖然大多數苗族民眾都知道有“蚩尤拳”,但是能掌握與應用“蚩尤拳”技藝的人數則非常少,“蚩尤拳”技藝傳人在有些地區幾乎絕跡。“蚩尤拳”技藝的這種生存狀況必須引起政府職能部門和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搶救、保護、挖掘與整理即將消逝的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技藝,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是當務之急。調查結果顯示,政府職能部門對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經費投入不足,在政策層面上扶持力度不夠,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苗族“蚩尤拳”技藝傳人培養機制以及沒有針對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的保護制度,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不合理,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而制約了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的途徑與對策
通過對傳統武術“蚩尤拳”各類資料的挖掘與整理,可以把握古代苗族先民對傳統武術從“體”到“用”的認知層次與觀念。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伴隨著民族大眾社會實踐的歷史進程而積累形成的。在苗族“蚩尤拳”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習武者的個體經驗通過學習與整合的過程而成為習武者群體的普遍經驗,這些經驗在一定程度又被轉化、升華為具有文化性質的觀念、理論、動作結構、運動程序與方式,使苗族“蚩尤拳”的武學理論、觀念與動作結構能夠融合眾人的智慧和社會發展需求而不斷地豐富與完善,如果苗族“蚩尤拳”的武學理論、觀念與動作結構除了歷代習武者的繼承與傳揚師徒傳授途徑之外,能夠廣泛吸收融合了各段歷史時期與自身相關的外來文化優秀因素,構成其漸進性和多源性的武術文化發展趨勢,將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蚩尤拳”傳統武術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形或產生良好傳承與發展趨勢。
研究結果表明,苗族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為“蚩尤拳”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空間。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與利用價值,通過挖掘、整理、保護、傳承與發展“蚩尤拳”武術文化,充分開發與利用其民族文化資源,將傳承苗族“蚩尤拳”溶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過程和苗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進程,構成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互動發展態勢,是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的最佳途徑。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對策,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具體操作:
1.通過選拔優秀運動人才,采用運動訓練的組織形式進行“蚩尤拳”技藝、技能訓練,提高“蚩尤拳”技術理論、觀念層次及技術與技能水平,增強“蚩尤拳”技藝的實用博擊、體育表演、健身與美學觀賞價值和功能,培養優秀的苗族“蚩尤拳”技藝傳人。通過組織參加全國武林大會的“散打”比賽和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比賽,借助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平臺的傳播優勢,利用媒體宣傳功能,在全國大眾范圍內推廣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
2.通過教育的途徑將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資源引入學校體育教育,組織專家、學者深入苗族地區挖掘、整理、保護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將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資源進行教材化處理,構建與完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教材體系。注重培養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教學的師資隊伍,通過學校教育途徑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培養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3.通過民俗傳統節日慶典和民族地區經濟活動,在民族地區民俗傳統節日慶典與經濟活動中豐富民族傳統武術文化表演內容和展示民族風情文化內涵,組織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表演活動,展示與宣傳“蚩尤拳”技藝及其民族武術文化內涵,使民族大眾在欣賞、感受“蚩尤拳”技藝及其民族武術文化內涵的同時,提高民族文化的觀賞層次,加強民族認同感與增強民族凝聚力,對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民族地區經濟產業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的民族地區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蚩尤拳”為代表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在蘊涵我國古代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優秀元素的基礎上溶入了山地民族文化內涵與特色,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活化石”。“蚩尤拳”是苗族民眾在其牧獵文化、農耕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發展至今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其傳統武學理論、觀念及動作結構體系,具有中華遠古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的民族傳統武術文化遺風,突出地凸現了苗族牧獵文明、農耕文明的山地民族文化特色。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苗族民眾的勇敢、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和生存競爭觀念,具有較強的武術博擊、運動競技、體育健身價值與技藝表演功能。
苗族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為“蚩尤拳”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空間。通過挖掘、整理、保護、傳承與發展“蚩尤拳”武術文化,充分開發與利用其民族文化資源,將保護與傳承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溶入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過程和苗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進程,構成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互動發展態勢,是保護、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武術“蚩尤拳”文化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春梅,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6-88
[2]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概論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3]王亞瓊,貴州原生態民族傳統武術文化資源的調查與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1(7)94-36
作者簡介:
劉玉梅(1975-)女,貴州省都勻市人,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