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芳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政府就在全世界范圍內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并相繼投入10 億美元的建設資金,此舉轟動全球。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宣稱信息將界定未來。20多年來,信息浪潮席卷全球,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國際出版業數字化大潮的帶動下,我國出版傳媒業,無論是傳播內容,還是傳播形式,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調整。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以高科技、高收益、高戰略、高群落為特色的高新信息技術群的發展,信息在高校學報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不斷深化。面對這種新的發展形勢的嚴峻挑戰,編輯必須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調整思路,積極轉型,才能求得可持續發展。
一、高校學報數字化轉型的環境分析
1.高校學報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
2010 年,原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化轉型”。2011年,《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以推動新聞出版業發展,在大力發展的 “五大產業”中,就包括了數字出版等戰略性新興出版產業。這兩個文件的先后發布為出版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政策支持。
2.高校學報數字化轉型現狀
近年來,歐美國家的數字化出版風生水起。以Elsevier出版集團為代表的國外許多出版機構均推出了紙質期刊的電子版期刊,實現海量信息資源傳播的迅速性和便利性。據權威機構統計,數字化出版的收益比例在大型出版集團的總收益中迅速飆升,其中湯姆森出版集團高達69%,愛思維爾集團甚至超過70%,其強勁勢頭給我國期刊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和困擾,高校學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劇烈沖擊。我們雖然認識到高校學報實行數字化轉型是走入信息社會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國期刊數字化發展目前還存在規模小、經營理念落后、相關技術標準制定滯后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高校學報數字化的成功轉型。
3.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成效
目前,高校學報在數字化出版轉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排版工作上,實現了從鉛字排版到計算機排版的根本性轉變,從而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初步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為數字化出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通過加入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等大型學術期刊網絡平臺,借助強大網絡傳播優勢,高校學報紙質版得到延伸和補充,部分實現高校學報生產過程的數字化出版。雖然高校學報向數字化轉型邁出了步子,但是多數高校學報目前還沒有充分利用現代編輯手段,編輯處理軟件也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和開發,這使得編輯數字化轉型還停留在傳統的采編、印發等工作階段。
二、高校學報數字化轉型的編輯實踐
1.編輯流程的數字化轉型
稿件處理應用自動化系統。我國的高校學報多為月刊或雙月刊,出刊時間緊,而傳統的稿件處理模式走流程耗時長,高校學報很難保證按時出版。數字化轉型后,大多數高校學報編輯部的硬件建設已基本實現現代化,電腦、打印機、掃描儀等器材均有配備,有些還應用了期刊自動化采編系統,實現作者在線投稿、編輯在線編稿、專家在線審稿等全程數字化管理,大大縮短了出版周期。
信息采集實現快速全面。信息貫穿著出版工作的始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編輯學理論研究的發展,高校學報工作與信息緊密地聯系起來。高校學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實質上就是編輯接受信息、選擇信息、加工信息以及接受反饋信息的過程。在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信息無處不在,信息越準確、越完整,出版系統的有效性、有序性就越高,出版工作就越能發揮其社會功能。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高校學報編輯應當具有宏觀的信息意識,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全面、檢索方便的優勢,時刻注意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促進信息快速有效的運轉。
策劃組稿實現擇優錄取。以前,有不少高校學報社會影響力小,市場份額占有率少,編輯大多反映組稿難、優秀稿件少。高校學報實現數字化轉型,需要建立專家、編輯、作者、讀者間的交流平臺,建立信息數據庫。編輯在選題確定后,可利用網絡資源面向廣大作者群體進行征稿,積極擴大稿件來源,進而在占有大量稿件資源的基礎上優中選優、擇優錄取,提高稿件質量。
編輯加工實現優質高效。出版編校模式是“三審三校一通讀”,實踐證明,這一編校模式整體效果是好的。但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在對采用稿件進行編輯加工過程中,確保現代化校對軟件如編輯助手、黑馬軟件滲透到編校各個環節,能有效提高編校質量。
出版發行實現事半功倍。出版印刷的數字化,大大縮短了出刊時間,數字化在發行銷售方面的優勢更是不言而喻。編輯面對新形勢,要拓展多種發行模式,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與讀者、訂戶的溝通,及時了解訂戶的需求變化,更好地服務讀者。
2.編輯意識的數字化轉型
現代編輯出版工作,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科技含量高的智能活動于一體。在數字出版視閾下,高校學報編輯應自覺增強責任意識、學習意識、策劃意識、法律意識,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適應數字化出版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
責任意識。高校學報不同于一般期刊,其是學術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學報編輯擔負著傳播學術文化、繁榮學術研究、推進學術發展的歷史重任。在數字化時代,高校學報編輯面對的信息密集度高、含量大、更新快,作者和讀者群的文化層次也高,這就要求高校學報編輯增強責任意識,在稿件的原則性、專業性、知識性和規范性等方面嚴格把關。只有提高編輯的責任意識,杜絕抄襲和剽竊等現象,才能有效保證和提高高校學報質量。
學習意識。傳統的編輯觀認為“編輯無學”,是“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是“剪刀+糨糊”。21世紀是知識和信息的時代,編輯出版學已逐漸上升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數字化出版更顯現勃勃生機。高校學報作為先進文化的載體,學術性、高質量、前瞻性是其追求的永恒主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隊伍的素質和敬業精神。因此,高校學報編輯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學習型編輯,走編輯學者化之路。這就要求編輯主動學習現代編輯技術和出版流程,科學把握編輯出版活動的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在數字化出版背景下掌握一技之長。
策劃意識。目前國內高校學報數以千計,質量參差不齊,高校學報之間選題撞車、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嚴重,辦刊水平整體不高。個性與特色是期刊賴以發展的根本,高校學報的個性與特色離不開編輯策劃意識的提升,只有編輯堅持不懈地推陳出新,才可能形成期刊顯著的個性與特色。編輯要以本校的學科優勢和地域優勢為依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創新選題,形成高校學報的個性特色,全方位提高高校學報的學術品位。
法律意識。編輯是“雜家”,因為工作的需要,編輯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但是切不能以文化人自居而忽視對法律知識的不斷學習。一般來說,編輯接觸最多的是知識產權法。在數字化出版背景下,信息的廣泛、快速傳播與利用,不可避免地在信息共享性和開放性方面與著作權的專有性發生矛盾,高校學報編輯在編輯工作中要時刻增強法律意識,避免給編輯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學報編輯要注重學習、掌握與出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法律意識,維護作者的合法權益,保障高校學報依法有序地出版發行。
相比歐美國家,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猛。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大環境下,數字化是出版業發展的方向。高校學報只有轉變思想,順應數字化浪潮的要求,借鑒新興媒體的表達方式,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才能在鞏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充分提升,最終實現自身在全媒體背景下的深入發展。
[1]木星. 高校學報數字化出版的現狀、內憂、外患與對策[J].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
[2] 羅香. 高校學報編輯的責任意識[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0(3).
[3]張宜軍. 淺談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態[J]. 出版廣角,2014(22).
[4] 李仲先,梁雁. 數字化出版對高校學報及編輯意識的影響[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